走到今天,中國人民銀行已經整整經歷了60年。而在此時刻,中國人民銀行今天的政策,明天的動向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人們關心,中國人民銀行將如何靈活使用其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協同促進經濟增長,如何有效地維護我國金融穩定,并最大限度地減少來自全球的金融危機沖擊…… 為應對金融危機加劇可能帶來的不確定沖擊,人民銀行近期對貨幣政策進行了較大調整。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連續三次下調存貸款基準利率,兩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取消對商業銀行信貸規劃的約束,并引導商業銀行擴大貸款總量。特別是11月26日,再次宣布下調存貸款基準利率1.08個百分點,并同時下調1-2個百分點的存款準備金率,同時還下調了再貼現、再貸款的利率,以及法定準備金利率、超額準備金利率,力度之大,近年罕見。 美國金融危機已迅速演變為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國際金融危機,其來勢之猛、波及之廣、影響之深超出各方面預料。在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部署下,人民銀行確定了將實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根據形勢變化及時適度調整貨幣政策操作,確保金融體系流動性充足,引導貨幣信貸穩定增長,支持擴大內需,維護幣值穩定和金融穩定,加大金融對經濟增長的支持力度。 業內人士指出,總體來看,較之先前經濟的周期性變化,本輪上升周期與近30年來全球持續時間最長的經濟擴張以及對外依賴程度顯著提高相伴隨,容易積累流動性偏多矛盾和潛在通脹壓力。因此,在本輪金融宏觀調控過程中,要尤其注意近期防通縮,遠期防通脹。 調控:從直接到間接 由于不同時期宏觀經濟體制、運行機制和微觀基礎不同,因此貨幣政策調控目標手段和手段并不相同。 人民銀行相關部門的人士介紹說,在計劃經濟時期,貨幣政策目標隱含于信貸政策之中,按計劃實現銀行存放款的控制目標,按市場變化控制現金的投放回籠,體現了貨幣政策的目標和調控方式。而改革開放以后,伴隨著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貨幣政策體系逐步完善。在1998年取消貸款規模之前,貨幣政策調控的特點是主要依*對信貸及現金規模的直接控制來管理、調節經濟運行,防止通貨膨脹,促進經濟增長。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1998年人民銀行取消對商業銀行的貸款規模控制,貨幣政策向間接調控過渡,對間接調控機制和價格型調控手段的運用逐步加強。貨幣政策根據經濟運行狀況不斷調整,既成功治理了通貨膨脹,又有效地防止了通貨緊縮,在促進國民經濟穩定發展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資料顯示,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共經歷了六次較大的宏觀調控,其中包括五次反通脹(1980年前后、1985年前后,1988-1989年、1993-1995年和2003年以來)和一次反通縮(1998-2002年)。前兩輪宏觀調控,主要是由于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較大而偏重以行政的、直接調控的手段為主。其后的宏觀調控雖然行政手段還比較明顯,但經濟手段的作用已越來越重要,并注重使用公開市場操作、存款準備金率、存貸款利率等工具對經濟進行間接調控。 近兩年來,由于影響中國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因素加大,貨幣政策的調整也趨于頻繁,同時,也更加凸顯出貨幣政策在宏觀調控中的作用。 在經濟高速增長的背景下,2006年經濟運行中貿易順差過大、投資增長過快、貨幣信貸投放過多等問題仍未緩解,特別是由國際收支順差導致的銀行體系流動性偏多矛盾繼續加劇,人民銀行三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1.5個百分點,加息0.54個百分點。2007年,經濟運行中出現了由偏快轉向過熱的風險,并且主要在食品漲價的推動下,通貨膨脹壓力明顯上升,三季度,貨幣政策因此由“穩健”調整為“適度從緊”,四季度又調整為“從緊”,在開展公開市場操作的同時,10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共5.5個百分點,6次上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同時加強了對商業銀行信貸規劃的指導。 一系列措施的出臺有效地控制了通貨膨脹形勢,CPI同比漲幅在2008年2月達到高點后開始下行。2008年下半年開始,通脹情況開始出現緩解,但受美國次貸危機等影響,經濟增速出現了明顯放緩的趨勢,通縮壓力也開始顯現。為此,今年11月初,人民銀行再次將貨幣政策由“從緊”調整為“適度寬松”,這也是我國10年來首次提出“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人民銀行不僅取消了對商業銀行的信貸規模管控,還調整了央票的發行方式,并采取大幅降息、大幅下調存款準備金率等方式來釋放流動性,保證了貨幣信貸市場的穩定。 貨幣政策:必須從國情出發 “在治理通貨膨脹到防止通貨緊縮的過程中,我們探索并積累了實施貨幣政策的一些經驗。首先就是貨幣政策調控必須從我國國情出發,在充分考慮經濟發展和就業增長的同時,做好維護價格穩定的工作。通過實施貨幣政策創造價格穩定的良好環境,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實現經濟增長與充分就業等多目標間的協調一致”,上述人民銀行人士對記者表示。 他指出,與行政手段相比,利率等價格杠桿的優勢在于能夠引導微觀主體自發而有序的進行調整。因而,應該更加注重價格型工具的應用,發揮價格杠桿的基本配置功能,以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 該位人士表示,必須不斷完善利率的市場形成機制,發揮金融市場在價格發現、資源配置、風險評估等方面的作用。同時,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必須牢牢把握對國內經濟的調控能力。堅持按照主動、可控、漸進原則推進匯率改革,增強匯率彈性,有利于提高調控貨幣信貸總量以及運用利率調節經濟的能力,提高金融調控的自主性。 由于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取決于傳導機制的效率,因而,微觀層面的金融企業改革和金融市場發展,有助于提高微觀主體對貨幣政策反應的靈敏度。同時,作好政策溝通與預期引導,提高貨幣政策的有效性也是必不可少的。同時,應穩步推進金融市場發展、金融企業改革和支付清算體系建設,完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為金融宏觀調控提供基礎性條件。 “增強貨幣政策的前瞻性和科學性,也是十分必要的”,該人士稱,“貨幣政策效應的發揮往往需要一定時間,并且隨著我國經濟對開放和市場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影響經濟運行的不確定性因素增加,貨幣政策決策和調控的難度加大。因此,必須對經濟金融運行狀況進行全面監測、科學分析和預測,以準確判斷可能出現的通貨膨脹和系統性金融風險,增強貨幣政策決策和實施的前瞻性、科學性和有效性。” 此外,他指出還要加強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等其他宏觀經濟政策的配合。因為貨幣政策側重于短期總量調節,熨平短期經濟波動,為市場機制發揮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提供適度的宏觀環境。而財政政策、產業政策等在促進中長期結構調整方面更具優勢。 他指出,在進行宏觀調控時,必須根據經濟運行情況有針對性地采用適當的政策搭配,才能取得最好的調控效果。同時,加強貨幣政策調控與金融監管的協調配合。金融監管的根本目的是維護金融機構的穩健合規運行,夯實金融體系的微觀基礎;貨幣政策調控的基本職能是保持總量平衡,為經濟增長創造穩定的貨幣金融環境。兩者各司其職,加強協調,形成良性互動,共同促進國民經濟發展。 適度寬松須審時度勢 人民銀行的一位分析人士指出,與此前的金融調控措施相比,本輪金融宏觀調控更加注重貨幣政策的前瞻性和科學性,更加注重間接宏觀調控機制建設,此外,也更加注重貨幣政策與其他經濟政策的協調配合。他認為,在一系列調控措施的綜合作用下,近幾年來貨幣信貸增長總體上控制在基本適度的水平,為維護總量平衡發揮了重要作用。金融調控政策和其他宏觀經濟政策的密切配合,有力地促進了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并為推進結構改革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對外經貿大學金融學院副院長丁志杰指出,在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過程中,要審時度勢,要有所為又要有所不為。他說,貨幣政策主要是調節總量的需求管理政策,在調總量的同時也能在一定范圍內調結構。例如,可以運用各種手段和工具,積極引導各種資金投向國家重點支持的行業、領域或項目,從而促進產業結構、出口結構調整。但是,貨幣政策的主要著力點不是調結構,夸大貨幣政策的作用可能適得其反。 因此,他認為,要平衡好宏觀調控需要和微觀主體利益的關系。在經濟下行時期,銀行從自身利潤最大化的角度考慮可能收縮業務,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不是要求銀行盲目擴大信貸規模,而是更加注意風險管理,以免給金融體系穩健運行留下隱患。降息可能對銀行產生不利影響,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可以減輕銀行的經營成本,兩者可以配合使用。政策組合得好,宏觀調控政策也容易實施,同時也緩解了銀行面臨的壓力。 要全面權衡政策的短期和長期影響。為應對當前的金融風暴,各國采取擴張的貨幣政策,特別是發達國家,通過降息和注入流動性來抵御衰退。當前采取寬松的貨幣政策是必要的,也是明智的,但要注意到可能帶來未來的長期通貨膨脹壓力。如果只看到亞洲金融危機后出現的通貨緊縮,那可能會使對未來經濟形勢的認識出現偏差。 業內人士還建議說,在經濟金融全球化不斷發展的背景下,要特別注重研究和完善新形勢下的貨幣政策調控。要進一步探索完善對物價穩定的監測與度量,不斷增強貨幣政策在引導和穩定預期中的重要作用,改進貨幣政策調控框架。 對于如何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人民銀行在不久前發布的《2008年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表示,將根據形勢變化及時啟動保障經濟金融穩健運行的各項應對預案,加強國際協作,應對金融危機的不確定沖擊。加強對國際金融形勢演變的監測,密切關注國內經濟金融形勢變化,及時制定、完善和啟動應對各種緊急情況的預案。同時加強國際協作,提升市場信心,維護金融市場和金融體系穩定運行。 人民銀行職能變遷 從1948年12月1日人民銀行在河北省石家莊市宣布成立至今,已經走過了60個年頭。在這60年中,隨著不同時期的經濟發展特點,人民銀行的職能也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從帶有明顯的“國家財政出納”角色,逐漸演變成了職能明確的中央銀行。 人民銀行成立之初,被賦予了國家銀行職能,承擔發行國家貨幣、經理國家金庫、管理國家金融、穩定金融市場、支持經濟恢復和國家重建的任務。這一時期人民銀行的機構帶有為建國服務,為結束戰爭服務的特點,帶有明顯的國家政權集中資金、集中金融資源的特點。 1983年9月17日,國務院做出決定,由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的職能,并初步確定了中央銀行制度的基本框架。隨著中央銀行職能的確立,人民銀行也開始把工作重心向宏觀調控和金融監管方面轉移。至此,人民銀行作為中國中央銀行的體制正式形成。 自1993年開始,人民銀行機構設置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速度明顯加快,已經開始向全意義上中央銀行體制轉變。尤其是《中國人民銀行法》的通過,從法律的角度確定了人民銀行的地位和基本職權。 貨幣政策變遷 由于長期實行計劃經濟,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之前,中國尚無貨幣政策目標之說。1986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管理條例》,首次將金融機構的任務界定為“發展經濟、穩定貨幣、提高社會經濟效益”;其后,這一表述逐漸演變為“穩定貨幣、發展經濟”的雙重貨幣政策目標。 1993年12月《國務院關于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我國貨幣政策最終目標是“保持貨幣的穩定,并以此促進經濟增長”,這是對多年來我國貨幣政策雙重目標的重大改革。 1996年,人民銀行正式將貨幣供應量作為中介目標,開始公布M0、M1和M2三個層次的貨幣供應量指標。此后,現金發行量不再作為貨幣信貸計劃中的控制指標,僅作為監測貨幣信貸形勢的一個輔助指標。 1998年,人民銀行取消了對國有商業銀行的貸款規模控制,正式編制基礎貨幣規劃,貨幣政策操作向間接調控邁出了重要一步。信貸計劃改為按年(季)下達的指導性計劃,但仍將信貸總量指標作為經常性的監測指標。 隨著中央銀行的宏觀調控方式從直接轉向間接,人民銀行從過去依*貸款規模指令性計劃控制,轉變為根據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綜合運用利率、公開市場業務、存款準備金、再貸款、再貼現等貨幣政策工具,間接調控貨幣供應量,保持幣值穩定,促進經濟發展。 ■大事記 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在河北省石家莊市宣布成立。 1969年7月,人民銀行總行與財政部合署辦公。 1978年1月,人民銀行與財政部正式分開辦公,人民銀行總行的內設機構恢復到14個司局。1978年末,人民銀行的統一體制全面恢復。 1983年9月17日,國務院發布《關于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的決定》,由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的職能,并具體規定了人民銀行的10項職責。 1984年1月1日,成立中國工商銀行,經營原由人民銀行承擔的儲蓄和工商信貸等商業銀行業務,基本上實現了“政企分開”,初步確定了中央銀行制度的基本框架。 1992年10月,國務院決定成立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監管證券市場業務從人民銀行分離出來。 1993年12月25日,國務院發布《關于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確定人民銀行獨立執行貨幣政策的中央銀行宏觀調控體系。改革措施消除了人民銀行追逐利潤的動機,集中了總行的調控權,保證了貨幣政策在全國范圍內的統一實施。 1994年1月1日起,對外匯體制進行了重大改革,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 1994年以后,我國逐漸形成了以貨幣政策最終目標、中介目標、貨幣政策工具構成的貨幣政策框架體系。 1995年3月18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了《中國人民銀行法》,從法律上確定了人民銀行的地位和基本職權,標志著中央銀行制度進入了法制化軌道。 1998年以來,人民銀行取消對商業銀行貸款規模的限制,改革存款準備金制度,恢復和擴大公開市場業務,積極創新貨幣政策調控工具,金融宏觀調控機制實現了向間接調控為主轉變。 1998年10月,人民銀行對管理體制進行了重大改革。撤銷了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分行,在全國設立了9個跨行政區劃的分行。這一改革,突出了中央銀行組織體系的垂直領導,強化了中央銀行實施貨幣政策的獨立性。 1998年11月18日,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正式成立,人民銀行將保險公司的監管權正式移交給保監會。 2003年4月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成立,人民銀行把對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監管獨立出來,并最終形成了“一行三會”的金融監管框架。 2005年7月21日,實施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2005年8月,人民銀行決定成立上海總部。
相關資料:
1,黃金T+D 和 紙黃金 交易的比較
2,黃金T+D 與 黃金期貨 交易的比較
3,黃金“T+D”規定
4,黃金T+D介紹
5,黃金T+D在線預約開戶
6,黃金T+D在線問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