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決策者長久以來一直敦促中國政府加快人民幣升值,聲稱中國的匯率政策對造成全球貿易失衡負有很大責任,因此其貨幣必須升值。然而美國前財長保爾森卻刻意避免批評中國“操縱匯率”。
“操縱匯率”這個短語具有法律意味。每隔半年美國財政部會發布一份名單,上面列舉了它所認為“操縱匯率”的國家的名稱。一旦某個國家的名稱出現在這份名單上,美國就必然會啟動正式談判程序,迫使該國放棄對匯率的操控。
但是近年來布什當政期間的財政部則傾向使用更緩和的、幕后的方式,從未將中國劃分到“匯率操縱國”一列。而蓋特納對“操縱”這一詞語的使用暗示著奧巴馬經濟團隊將對中國擺出強硬姿態。
毫無疑問奧巴馬的經濟團隊充滿了這樣的人:他們對不能說服中國政府將人民幣升值感到受挫。看來奧巴馬的顧問已將嚴厲措辭視為給中國打的預防針,警告北京方面不能通過使人民幣貶值來提振不斷放緩的國內經濟。
美國的國內政治也在其中扮演了角色。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一直是國會討伐的目標。并且隨著美國失業率與日俱增,貿易保護主義勢必抬頭。
很不幸,這種策略在多方面都具有很大風險。最基本的分析是:關于人民幣升值對中國平衡經濟增長結構、不再依賴進口而言是必要的看法是正確的。然而當前世界經濟亟需解決的問題是全球性的需求萎縮,這不是*轉變匯率就能搞定的。
全球經濟前景取決于政府財政刺激方案是否奏效。眼下奧巴馬團隊最好著眼于中國四萬億經濟刺激方案的規模、性質以及執行速度,而不是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打嘴仗。
更重要的是,對中國“操縱人民幣匯率”的指責缺乏依據。雖然中國擁有巨額經常項目帳戶盈余,但它已不再大幅增持外匯儲備,國際資本也在撤離中國。
美國打的這個政治算盤很容易失策。蓋特納財長的言論只能煽動國會對中國采取更嚴厲的行動而已。另一方面,中美貿易摩擦已經升級,中方官員嚴厲批駁了美方“中國高儲蓄率造成當前全球性金融危機”的論調。中國人民銀行一名官員稱這種觀點十分“荒謬”,屬于“強盜邏輯”。
美國這種策略的風險實在太大了。人人都知道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保護主義及以鄰為壑的政策使經濟大蕭條愈演愈烈。當前全球經濟面臨自那場大蕭條后最艱難的境地,中美兩國摩擦加劇則是最不應該發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