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赴港上市的新股仍可受惠'中國溢價’的效應,較歐美同業擁有至少15%以上的溢價空間。” 瑞銀投資銀行部亞洲區主席蔡洪平日前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定價的核心問題是看公司是否在快速增長,中國企業正進入高溢價軌道,而瑞銀正是要做“中國溢價”的引導者。 高溢價已成投行共識 “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定價高的往往是上市后漲的,而定價越保守反而越跌。”蔡洪平說。“例子不勝枚舉,瑞銀將國藥定在39倍,比之前最高的合生元定價還高,上市后漲30%;一般清潔能源基準市盈率是15倍,瑞銀將龍源電力的預期市盈率定為30倍,上市后漲了20%;水泥的基準市盈率是18、19倍,瑞銀把金隅定在22倍;一般房地產是6倍,瑞銀把龍湖定在14倍,這些都是現在漲得很好的新股。而有些房地產股定在七八倍,反而都跌破了發行價,所以核心的問題還是增長。”據介紹,香港市場各家投行平均有56%的破發新股沒有漲回來,而瑞銀的這一數字是34%。 蔡洪平表示,不僅僅是瑞銀,目前港股市場高溢價已是各家投行的共識,這說明瑞銀的定價是合理的。“瑞銀扮演的是引導者的角色,我們是來告訴大家,中國企業的發展有多快。” 蔡洪平稱,“瑞銀一直致力于把PEG(市盈率與增長率比值)的概念引入中國上市公司,而不只是繼續沿用單一的市盈率估值法,美國納斯達克市場的PEG通常是0.7到0.8,為什么中國公司這么高的增長卻不可以享受?按照PEG計算瑞銀的定價哪里算高?” 蔡洪平說,技術上而言,引導投資者看下一年的盈利預測是符合潮流的,這樣一來,瑞銀的定價就降下來了,這也是估值方法的進步。“每一家大基金都有自己的估值團隊,并有能力做模型,只有他們的估值跟投行的估值吻合,他們才能說服自己,買賣才能成交。”蔡洪平說,“這絕對是市場化的過程。有些上市公司倒逼投資銀行,誰估值高就給誰份額,這是不可能長期成立的,瑞銀絕對不會這樣做。” 瑞銀承銷募資額冠香港 根據Dealogic數據,去年在所有香港投行中,瑞銀承銷新股募資額連續四年位列全球第一,單計中國企業海外上市募資額,瑞銀達153億美元,市占率19.6%。換句話說,香港在全球IPO市場排第一位,瑞銀貢獻最大。 “去年1月在做美國銀行出售建行H股時,我們就已經知道市場回來了,因此忠旺IPO破冰,瑞銀胸有成竹。”蔡洪平說,“投資銀行業務要反市場而行,而全球IPO的重啟是香港先開了這扇門。”由于瑞銀對市場的敏銳判斷,市場三季度開始好轉時,瑞銀已做好充分準備,于短時間內將多家新股推出市場。“進入四季度以后,我們每個星期做10億美元出來:龍源電力融資26億美元,比15年來全部中國大型傳統電力公司融資總額還要大;太保則是目前融資額最大的上市保險公司,超過了平安和中國人壽;而民生是金融危機后集團整體上市中全球融資額最大的銀行,達到了39億美元。” 談到瑞銀在中國的發展,蔡洪平表示,外資銀行在國內更多是扮演建設者的角色,瑞銀的優勢是一家銀行三個平臺:A股、香港和國際;一個團隊三個產品:股本融資、債權融資和并購。國際團隊更加本土化,內地團隊更加國際化,使得整個瑞銀仿佛一個MBA學校。據蔡洪平介紹,瑞銀去年的債券承銷在國內排第三位,共有3000億人民幣的交易量。“瑞銀最大的價值是它的品牌,我們30%的項目是客戶介紹來的,不是自己追的,這使得瑞銀像一個IPO的保險公司,投行做到這個份上是驕傲。”蔡洪平稱。 “一江春水”繼續“向東流” 瑞銀誓作“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現者”,由于找準了方向,瑞銀得以在危機后快速復原。據統計,瑞銀去年的中國業務凈利潤在2007年基礎上又有兩位數增長,其中金隅和忠旺的上市符合了中國宏觀經濟的發展方向,國藥、中國金屬再生和龍源電力則宣揚了環保經濟和人文理念的概念,地產還是內需的增長。“今年將還是'中國溢價’年,IPO總集資規模很可能超過2009年,很多超大型的上市項目會接二連三出現。”蔡洪平說。 除了中國企業境外上市的趨勢繼續延續,中資背景的投資者在海外市場上扮演的角色也越來越重要。蔡洪平說,中國人壽、中投、工行、建行在基石投資者的角色上越來越活躍,這說明香港IPO百分之百依*外資的歷史已經過去了。香港很大程度上已經成為中國離岸國際資本市場,將在世界資本市場舞臺上繼續延續“中國時刻”。 談到某些板塊的資金緊張局面,蔡洪平表示,由于物權法、土地審批制度的出臺,房地產開發成本加大導致部分企業資金緊張,同時銀行業放貸收緊,也會需要補充資本金。但這并不代表社會上的錢會減少,亞洲區的資金還是很踴躍,人民幣資產仍然處于相對低價的水平,而國內資金也很充裕,“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格局將繼續延續。
相關資料:
1,黃金T+D 和 紙黃金 交易的比較
2,黃金T+D 與 黃金期貨 交易的比較
3,黃金“T+D”規定
4,黃金T+D介紹
5,黃金T+D在線預約開戶
6,黃金T+D在線問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