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于歐元的財政支持機制難以真正出臺,去福利化步履維艱,政治一體化更遠非一日之功,因而歐元區缺乏解決問題的基礎架構,歐洲政治家也沒有拿出治本之策的歷史勇氣,所以,歐債危機將是一場持久戰。基于這樣的判斷,筆者以為,我們對歐債危機的長期性應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對歐盟推出的救市措施和市場表現應有恰當的判斷。 目前歐債危機的救市主要在三個方面:一是圍繞增加銀行資本和市場流動性展開,包括要求銀行補充資本金,歐洲央行(ECB)推出長期再融資操作(LTRO)等;二是圍繞救助希臘展開,包括近日達成的1300億歐元的紓困計劃;三是圍繞防火墻擴容展開,努力將EFSF由5000億擴大到7500億歐元甚至10000億歐元,為未來之需做準備。由于歐盟決策機制的復雜性以及各國對自身利益的考慮,這些救市政策是在反復爭議中產生的,常常給人朝令夕改、變化無常的感覺,讓人如墜云霧中茫然無所適從。 可以預計,在救市過程中,我們將看到一些有效果的短期政策,比如歐洲央行推出的LTRO,該操作向銀行提供為期三年的低息貸款,由于主權債市場收益率較高,實際上是鼓勵銀行做息差交易,由此引誘銀行向市場注入資金,從而緩解流動性緊張。這些政策屬提升投資者信心的正面驅動措施,但其本身也具有一定風險。同時,我們也能經常看到一些反復甚至矛盾的政策和聲音,比如德國人就反對擴大EFSF的救市規模,德國內政部長在早些時候接受媒體采訪時呼吁希臘退出歐元區。德國人的這些聲音當然反映了德國不愿意承擔過多的救市成本,給救市的前景蒙上了更多不確定性,但也體現了危機持久戰下的市場各方備受煎熬的真實性。 歐債危機深刻地影響了全球金融市場和全球經濟,但筆者認為,對中國,歐債危機未嘗不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說是機會,并非說中國經濟不受歐債危機的拖累。恰恰歐盟作為中國的第一貿易伙伴,歐債危機及由此導致的歐洲經濟衰退已大大沖擊了中國的出口。但相比出口和GDP增速下降這些負面影響,中國在歐債危機中能取得更多的戰略利益。 具體說來,至少有如下三個方面: 其一,歐洲銀行去杠桿化帶來的機會。目前歐洲各銀行正努力趕在歐盟設定的今年6月這一最后期限之前,將各自的核心一級資本比率提高至9%。歐洲銀行管理局(EBA)公布的壓力測試結果顯示,歐洲銀行資金缺口1147億歐元,其中西班牙262億,意大利154億,德國131億,法國73億,希臘300億,葡萄牙70億,奧地利39億,比利時63億。這還不包括歐洲銀行萬一遭受希臘等債券違約而造成的資本金損失。歐元區銀行目前管理約30萬億歐元資產,是美國銀行體系資產的2.5倍,是歐元區GDP(約9.5萬億歐元)的3倍。如此龐大的銀行資產目前急需去杠桿化,由此帶來參股歐洲大銀行、收購歐洲銀行資產贏得歐洲銀行區域市場空間三大機會。比如德意志銀行需補充資本金32億歐元,缺口最大的西班牙桑坦德銀行存在150億歐元的資本缺口,這當然是參股的大好機會。歐洲銀行正急迫 “瘦身”,未來幾年將有高達5萬億歐元的銀行資產出售,比如西班牙桑坦德銀行正考慮出售拉丁美洲等地區的銀行資產;而作為買家,馬拉松資產管理公司透露它正以六折的價格向某家歐洲銀行買入一個資產包。德國商業銀行表示,將拒絕任何與德國或波蘭無關的新貸款業務,法國興業銀行(13.44,0.27,2.05%)正在重審一攬子產品,將收縮從并購融資到亞洲的出口信貸等產品線。歐洲銀行的退出,正給了中國等亞洲銀行市場機會。如渣打銀行(微博)近期表示,該行貿易融資和現金管理業務的平均余額正在“強勁增長”。 其二,歐洲經濟下滑導致需求萎縮,使歐洲一些技術型公司難以支持,給中國企業收購這些技術力量雄厚的公司帶來了機遇。歐洲一些公司在全球持有較好的資源,由于受制于需求下滑和財務緊張,給中國公司并購這些技術和資源類公司提供了機會,有助于中國實現結構轉型和產業升級戰略。 其三,歐洲國家由于公共債務負擔重,正尋求向中國出售能源企業等國有資產,同時歡迎中國資本投資其基礎設施,如中國在希臘營運港口碼頭等,另一方面,歐洲國家對于中國并購其資源和技術類公司比過去更加支持。更重要的是,作為不少亞非拉殖民地的前宗主國,歐洲國家還有可能對中國與亞非拉的合作戰略給予支持。如能通過適當的外交途徑提升中歐戰略伙伴關系,構建如中國—拉美—歐洲、中國—非洲—歐洲這樣的三方合作機制,則非常有利于中國在全球的資源和產業布局,大大加快參與全球治理的步伐。
相關資料:
1,黃金T+D 和 紙黃金 交易的比較
2,黃金T+D 與 黃金期貨 交易的比較
3,黃金“T+D”規定
4,黃金T+D介紹
5,黃金T+D在線預約開戶
6,黃金T+D在線問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