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債危機推動歐洲整合 如果美國金融危機是真實的危機,歐洲目前的主權債務危機就一半是假的危機,一半是真的危機。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主權債務危機本來不應該鬧到這么大的一個程度。為什么呢? 第一,如果按照歐元計算,整個歐元區的主權債務不到9萬億歐元。有統計說,其中南歐國家即所謂“歐豬六國”整個歐元債務是兩萬多億歐元。這些主權債務產生于一個特殊的背景,就是美國的金融危機爆發之后,歐洲也跟著進入了一場衰退。為了從衰退中走出來,歐洲各國都推出了自己的刺激政策。因為歐元的貨幣政策由歐洲央行統一掌握,各國沒有了這個工具,只能用財政手段來刺激,這就導致了財政赤字迅速膨脹。不過,所有歐元區國家所欠的債都是歐元債,這就跟美國的國債是美元一樣,歐洲央行如果也像美國那樣提供流動性,這個問題就很容易解決了。 第二,8萬多億歐元主權債務的主要持有者大概2/3都是歐洲國家,這是歐盟內部的問題,容易解決。也就是說不像美國似的,美國是全世界都欠債,而且對外凈債務已經接近甚至超過5萬億。所以,如果歐洲央行能伸手,也像美聯儲那樣在最危機的時候把這些債務通過發貨幣包銷,問題實際上就解決了。 但是,我覺得德國和法國不愿意輕易地化解這一危機,它們想借這個機會使歐洲朝著統一的道路上走一步。美國用主權債務評級打擊歐元,它看到歐元上有一道裂縫,即只有貨幣統一而沒有財政統一,這是能打軟歐元的一個機會,把歐元打軟了才能救美元。但是,德法作為歐洲的領導人,想的是借這個機會打碎歐洲的國家邊界,把歐洲在政治整合上向前推一步。過去德法統一不了歐洲財政,現在就要統一財政,因為歐盟每年由成員國上交歐盟統一支配的錢只占整個歐元區財政的1%,而像美國、日本、英國這種發達的經濟體,誰不是百分之百的財政?如果只有1%的財政,怎么去支配這些國家? 而統一財政等于讓歐盟其他國家讓渡主權,把主要的經濟權力都收到歐盟,歐盟就真是一個國家的形態了。歐元區的多數國家對此并不愿意,不那么容易走出這一步。所以,德法的又一招就是深化危機。 去年7月份,歐盟要求把所有與政府相關的債務都計算到公共赤字,拿德國來說,這使其公共赤字從60%多上升到將近80%,這是在加劇危機。同時,歐元區不降息,還是一個百分點,而美國已經是0.25%了;而且不讓歐洲央行提供流動性,看著陷入危機的國家的銀行在資金市場上籌措不了資金,看著這些國家發不出去債,也就還不了債。這實際上就是逼這些國家,最后不得已,就得讓我來救,而讓我來救,你得讓渡財政權力,這樣歐盟就可以在主權統一道路上再往前走一步。 前一段時間很多人都在議論,歐元區要解體了,歐元要崩潰了,這只是看到了問題的一個方面。這個危機實際上是可控的。為什么歐元區崩潰不了?希臘敢退出嗎?意大利敢退出嗎?為什么他們不敢退?非常重要的一條,如果這些國家用希臘本幣發國債,有人敢買嗎?意大利用里拉發債有沒有人敢碰?只有歐元有信譽,而歐元的信譽維系在北歐國家之上。那么,北歐有貿易順差的國家愿意把南歐國家踢出去嗎?也不會。德國貿易的2/3對著歐洲,它的貿易順差的85%來自于歐元區,如果德國離開了南歐國家的負債需求,他也沒有順差,沒有增長,也活不下去。歐元區不會解體的原因就在于,南北雙方在統一體里都有自己的利益,都能獲得自己的利益,雖然其中有利益矛盾,但是利益統一是主要方面。 施羅德在年初的歐盟峰會之前說,我們希望解決問題的方案是歐洲合眾國,他是真正希望歐洲實現真正的政治統一,但是最后沒做到?墒撬麄兊牡拙還是達到了,德國的固執和堅持最后終于換來了財政統一的一大步。德國總理默克爾說,歐洲在政治統一上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雖然沒有統一財政,但是統一了財政政策,建立了財政協議同盟;雖然沒有讓各國讓渡財政主權,但是嚴肅了財政紀律,財政政策比以前更具有約束力。 更何況,在加入貨幣統一聯盟的17國之外,現在歐洲國家還有9個國家在排隊申請加入歐元區,歐洲的統一是不是一個很有力量的方向和目標呢?去年12月21日,歐洲央行做出重要決定,拿出4870億歐元,相當于6300億美元,用于長期貸款,利率極低,而且歐洲各個銀行在向歐洲央行申請這筆歐元貸款時,抵押物被大大放寬,歐洲央行允許這些商業銀行購買各個國家發的國債,然后把國債拿到歐洲央行抵押。這并不是像美國QE2的6000億美元都買了美國的國債。歐洲是先給銀行,然后銀行再去買,這很不一樣,歐洲央行做法的實質是,基礎貨幣到了歐洲銀行各個商業銀行,會產生兩三倍的貨幣乘數,整個歐元區有問題的國家可以更新1.5萬億歐元的債務。 應警惕歐美聯手制衡中國 但是有一些事情值得中國警惕。2009年奧巴馬到中國提出G2,當時也有“中美元”這樣的說法,中國領導人說NO。而這次美國財長蓋茨表示,美國人支持歐洲的財政統一,這就耐人尋味了。 現在美歐之間的矛盾是主要的,美歐的爭斗為中國創造了一種有利的國際環境,有可能借此實現和平崛起。但是現在來看,如蒙代爾所說,可以考慮搞歐美元。美國支持歐洲統一,歐洲統一以后,有可能形成新的跨大西洋的歐美聯盟,這個歐美聯盟是一種新的經濟聯盟,一種幣緣的力量。歐美用共同的貨幣,利益關系就是統一的,歐美之間可能就不會發生沖突。反過來,中國就會變成他們的對手。歐美統一和協同的可能性,是對中國復興有重大影響、值得深度關切的問題。 中國三十年來的發展,特別是后十年得益于新的全球化進程。但是,現在發達國家反思全球化,認為新全球化反噬發達經濟體,歐美在全球化開始階段什么都有,但現在什么都沒了。 我現在仍然認為美歐矛盾是第一位的,這個性質并沒有改。但是矛盾依據一定條件會轉化。當年中國那么弱小,前蘇聯陳兵百萬在北部邊界,毛主席把尼克松請到中國來,握手言歡,中美走到一塊抗衡蘇聯,讓蘇聯沒敢妄動,那是一種國際政治的智慧,是對國際力量關系的支配和較量。中國今天覺得自己強大了,美國和歐洲發生危機,都求著我們去買他們的國債,我們就飄飄然,不過,我們是否就沒有國際關系風險了,我們就站穩了嗎? 歐洲磕磕絆絆地走向統一,美國又不干,雙方之間真正來一場搏斗對誰有好處?對中國有好處。歐洲和美國人看不出來他們倆爭斗對誰有利嗎?只有我們能看出來嗎?絕對不是這樣,F在國際政治縱橫捭闔,力量的較量博弈已經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新千年以來,世界經濟結構中最大的變化是,中國的儲蓄與美國的消費、中國的供給與美國的需求建立了一種跨太平洋的經濟形態,這是世界經濟中最大的變化,這個最大的變化也緩慢地發生在中歐之間。 歐洲整合成一個國家,它能不能抵擋住這些新興經濟體質優價廉的產品,能不能縮減它的貿易逆差?如果無法縮減,會是什么后果?無非是歐元接替類似今天美元的地位。中國成為第一出口大國,如此強大的德國對中國也有近200億歐元的逆差。發達經濟體已經認識到這一問題,比如奧巴馬講再工業化,德國也講再工業化,里斯本條約則希望在20年之內恢復歐洲競爭力。如果仍然是允許中國進去的全球性的開發市場,而中國仍然保持現在的競爭優勢,它們怎么再工業化? 在這個問題上,歐美之間有共同的利益。它們要徹底擺脫在新的全球化過程中的被動地位,就一定得遏制新興經濟體(尤其是金磚國家)的貿易攻勢。 中國這三十年抓住了和平發展的機會,快速復興,F在美國是全球老大。歐洲曾經當過全球老大,中國也曾經當過全球老大,全球有兩個地方在謀求民族復興,這兩個地方在競爭誰來當全球老大。最終怎么實現,必然會有互相競爭。那么,這一過程中是否會有誰跟誰聯合起來制衡誰的問題呢?
相關資料:
1,黃金T+D 和 紙黃金 交易的比較
2,黃金T+D 與 黃金期貨 交易的比較
3,黃金“T+D”規定
4,黃金T+D介紹
5,黃金T+D在線預約開戶
6,黃金T+D在線問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