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6月12日電 人民幣與日元可直接兌換的啟動,推高了民間對人民幣國際化的期待。記者從10日至12日在天津舉行的第六屆中國企業國際融資洽談會上獲悉,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受多重因素影響,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已呈現加速趨勢,但在看到機遇同時也一定要意識到風險,從而逐步破解貿易逆差、匯率穩定性和資本賬戶可兌換性三大難題。 多重因素促人民幣國際化提速 從本月1日起,人民幣與日元的直接交易在上海、東京兩地正式啟動。中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在融洽會分會于家堡論壇上評論說,這對于人民幣國際化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時刻。人民幣有潛力成為繼美元、歐元、英鎊、日元之后的第五大國際儲備貨幣。 在日元之前,人民幣已經與俄羅斯、馬來西亞、老撾等國的貨幣實現了直接兌換。但由于日元作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的貨幣,同時還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的“一籃子”貨幣之一,而且是國際儲備貨幣,其意義自然并不一般。 隨著人民幣在國際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的可能性日益增加。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王小奕指出,目前有五大因素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提速:一是中國實體經濟的快速發展。二是逐步開放資本賬戶的需要。三是外匯市場的深化。四是匯率、利率的市場化改革。五是國際市場的認可程度、國際投資程度以及貿易的交易程度。 英國工黨金融發言人德圍訓勛爵也認為,人民幣在不遠的將來會進入到世界貨幣架構中。從宏觀看,人民幣已越來越多被用于跨境貿易,并且作為投資工具開始投資。人民幣未來有望成為其他國家的外匯儲備。 隨著人民幣債券登陸倫敦,中國與倫敦的關系越來越密切。德圍訓指出,盡管只是一小步,但它表明了西方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可接受程度。目前全球人民幣離岸業務有26%是在倫敦進行,預計每天約有14億元人民幣。 國際化進程需破解三個難題 與會專家指出,當前,尚需破解三個難題,為人民幣國際化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是從貿易順差轉向貿易逆差。成為國際貨幣就要求人民幣對外輸出,用于儲備和支付。作為交換,國外的產品也將源源不斷地輸入國內,這就要*貿易逆差實現。而我國已連續多年保持貿易順差,到2012年3月末,我國的外匯儲備余額高達3.3萬億美元。中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認為,從順差到逆差,對于正處在高速發展中的中國而言并不容易。 而且,要產生貿易逆差就要以擴大內需為前提,也就意味著居民將大部分收入用于消費,對養老、醫療、教育等保障沒有后顧之憂。但從我國的現實情況看,在短期內實現這一目標也并不容易。 二是保持匯率的穩定性。本幣國際化帶來的最大風險是“特里芬難題”,即貨幣提供國所承擔的流動性義務與本幣匯率穩定之間的矛盾權衡。曹遠征說,人民幣真正國際化后意味著長期逆差形成,匯率就會呈現出不穩定性。 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也表示,歷史經驗表明,一個國家貨幣成為國際貨幣的過程,也是對本國經濟形成巨大沖擊的過程。如果人民幣離岸市場發展迅猛,那么貨幣交易規模會非常大,很容易出現多種人民幣匯率,影響人民幣穩定性。 三是資本賬戶的可兌換性。人民幣貿易結算數額近幾年增長迅速,很多離岸人民幣持有者已經表達出對在中國投資的意愿。王小奕指出,人民幣國際化目前最大障礙是資本賬戶能否兌換。中國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資本賬戶可兌換的問題實際已經不可回避,加快推進資本賬戶可兌換勢在必行。從長期來看,還要考慮如何建立穩定的金融市場,如何對金融體系實行審慎監管,如何使國家經濟保持長期穩定,從而為人民幣提供一個堅實的基礎。
相關資料:
1,黃金T+D 和 紙黃金 交易的比較
2,黃金T+D 與 黃金期貨 交易的比較
3,黃金“T+D”規定
4,黃金T+D介紹
5,黃金T+D在線預約開戶
6,黃金T+D在線問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