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評級機構惹惱歐盟 國際評級機構再次對準意大利“扣動扳機”。 標準普爾8月3日表示,意大利經濟衰退程度之深、時間之長已超乎該機構預期。標普擔心,這將使金融機構的虧損加劇,因此一舉調降了意大利15家銀行的信用評級。有分析認為,標普的此次降級有可能對此后意大利的國債市場產生一定程度的不利影響,對該國高企的債務水平無疑雪上加霜。 正當歐盟苦于為希臘債務危機“滅火”之際,大西洋彼岸的標普、穆迪和惠譽三大國際評級機構卻輪番“發難”,頻頻下調歐元區一些國家的主權信用評級或銀行信用評級。歐盟領導人對此已忍無可忍,終于向三大評級機構正式“宣戰”,激烈抨擊其行為有失公允。 標普新近就希臘債務危機發表的一份聲明和穆迪再度下調葡萄牙主權信用評級是引發這場“評級戰”的導火索。6月底,希臘議會有驚無險地通過了為期5年的財政緊縮和國企私有化計劃后,歐盟領導人總算松了一口氣。7月2日,歐元區17國財長會議批準向希臘撥付第五批120億歐元貸款中所分擔的87億歐元。對希臘的第二輪紓困方案也在加緊磋商之中,但在如何讓私人投資者自愿參與救助的具體問題上卻卡了殼。在此節骨眼上,標普7月4日發表聲明稱,將把法國和德國銀行業提出的“用舊債換新債”視作“選擇性違約”。標普此舉讓本已陷入僵局的上述談判又節外生枝。 令歐盟始料未及的是,7月5日穆迪又突然宣布將葡萄牙的主權信用評級連降4級至垃圾級,并稱目前葡萄牙經濟風險加大,很難實現其減赤目標和財政整固計劃,有可能需要希臘式的第二輪金融救助。 歐盟各方隨即做出強烈反應,異常罕見地群起而攻之。葡萄牙總理科埃略指責說,葡萄牙政府正在全力滿足歐盟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出的所有條件,穆迪的降級如同向別人肚子上“猛擊一拳”。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對穆迪本次降級的時機選擇和調降幅度提出質疑,稱此舉助長了金融市場的投機行為,具有明顯的“反歐洲”傾向。歐洲央行行長特里謝也指責國際信用評級機構是“寡頭壟斷”。德國財長朔伊布勒還呼吁要打破目前的評級壟斷現狀,尋求公平公正的評級。 面對來自歐盟的猛烈炮轟,評級機構的反應似乎很坦然。穆迪發言人表示,該機構一直致力于提供獨立、客觀的信用風險評估。標普也迅速回應說,標普公司所有的評級都是建立在一個獨立、客觀、全球統一的標準之上。 事實上,標普和穆迪對葡萄牙的評級下調的確很有殺傷力。連日來,市場恐慌情緒加劇,“歐豬五國”特別是葡萄牙的債券收益率和風險溢價飆升,歐洲股市和歐元劇烈震蕩。此間業內人士普遍估計,三大評級機構的下一目標將指向愛爾蘭,屆時還會對歐洲金融市場造成進一步沖擊。(人民日報 經濟參考報) 歐盟對三大評級展開調查 大西洋兩岸的這場“評級戰”凸顯了國際社會對三大評級機構信譽的質疑。 當地時間7月2日,歐洲證券和市場管理局宣布,他們已開始對這三家美國信用評級機構的“投資者服務”進行調查。據悉,這一項調查將于今年底之前結束。 歐洲證券和市場管理局主席史蒂文?馬伊居爾稱,該機構已著手調查三大評級機構對銀行的評價方式,以確定其流程是否足夠嚴謹和透明。馬伊居爾稱,歐洲證券和市場管理局并不是要影響實際的評級。他說:“我們不是在對評級進行評測,也不是對評級方法施加限制。我們只是要求他們的結論在經濟上有道理,而且合乎邏輯。” 對于這一調查,標準普爾對外回應稱,他們評估銀行信用級別的每一步都力求透明、高質量和前后一致。標準普爾還表示,“因為成功預見一些歐洲銀行的違約風險,因此我們感到‘自豪’。” 一個國家的主權信用級別和債券市場是該國金融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關鍵,不過三大評級機構在歐債危機期間先后數次對歐洲國家主權債務及其金融機構“開刀”,導致一些國家和銀行失去融資能力,客觀上加劇了金融市場上恐慌情緒的蔓延。 許多專家指出,雖然不能對這幾家評級機構的信用評判記錄一概否定,但近年來它們多次失語甚至誤判卻是不爭的事實。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前,三大評級機構無一發出預警。2008年,三大評級機構不僅再次表現“麻木”,反倒將引發國際金融危機的美國次貸機構的信用等級評為最高級,結果造成了推波助瀾的惡劣效果。 評級機構也因此與歐洲國家“結怨”。歐洲央行委員諾亞就曾經表示,一些評級機構未能提供及時的風險評估,恰選擇在市場動蕩之際調降一些歐洲國家評級的做法導致危機惡化。也有學者指出,三大評級機構幾乎全是美國公司,對債務的評估只取決于美國市場,評級機構只是英美加強對世界經濟操控的一個工具。 還有專家指出,三大評級機構使用的評級模型的科學性令人懷疑,*“發行人付費”的經營之道也存在利益沖突之嫌。國際社會強烈呼吁打破三大國際評級機構的壟斷,建立客觀、公正、可信和統一的國際信用評級體系,為促進世界經濟健康穩定發展承擔應有的責任。(國際金融報 人民日報) 歐洲要建自己的評級機構 日前,法國參議院發布報告稱,支持歐洲建立全球性私營評級機構,以抗衡近年來因未能及時預見重要企業破產和金融危機而飽受批評的美國評級機構。此前,歐元區第一大經濟體德國的羅蘭貝格咨詢公司也宣布將成立新的信用評級機構。 其實,這已不是歐洲國家第一次試圖通過“歐洲制造”的評級數據應對美國“評級大棒”了。早在2011年1月底,歐盟關于加強對信用評級機構的監控已進入立法程序。當時,歐盟委員會提出了《對評級機構的立法建議》。該建議要求銀行業、保險公司、對沖基金等所有金融機構在評估資本金水平時,要自己評估風險,不能依賴評級機構的報告。建議同時要求監管者在監管和發布指令時,不能只依賴評級機構的結果。為了穩定主權債券市場,該建議要求評級機構每6個月就要對評級進行一次重新評估,而非目前的12個月;評級結果必須在市場休市后至開市前一個小時之內公布;同時,評級機構需在公開報告前,提前24小時知會被評級國家,并提供報告中計算方法、關鍵事實等數據,被評級國家可以就其中的事實錯誤作出回應。 有分析認為,無論是歐盟還是法德兩國,積極籌備“歐洲制造”評級機構都已是公開的秘密,這一行動完全是對美國“評級大棒”的無奈反制。因為,歐債危機以來,從中推波助瀾,不斷增加市場憂慮、推高做空歐元呼聲的正是這三大美國信用評級機構——穆迪、惠譽和標普。 眾所周知,信用評級代表了對債務風險的綜合評價,信用評級機構應以客觀性以及權威性為人接受,其對于市場以及投資者也大有裨益:有利于減少信息不對稱、降低交易成本。信用評級機構對一個國家或者政府作為債務人償債能力的評價,對于現代國家融資至關重要。一般而言,信用級別越高,償債能力越強,投資者就會愿意購買其證券,這樣債務人的融資能力就得到了增強,融資成本也會相對低廉。這也就是各國都十分看重信用評級機構數據的原因。 分析人士就此認為,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美國三大信用評級公司不斷助推和引導市場的避險情緒,甚至胡亂揮舞“降級”大棒,令歐洲各國疲于應付。可以說,三大評級機構把降級的“火種”撒到哪里,歐盟的“救火隊”就不得不出現在哪里。因此,變被動為主動地醞釀出臺歐洲標準評級機構,對歐盟及其成員國來說已是勢在必行。 2012年5月底,歐盟決策機構——歐盟理事會(成員國)常駐代表委員會統一了歐盟委員會有關《對評級機構的立法建議》的立場,并授權歐盟輪值主席國據此與歐洲議會舉行談判,以便在歐洲議會通過該法案。分析認為,上述舉措旨在打破穆迪、標普、惠譽三大美國國際評級機構的壟斷,使評級分析方法透明化,減少投資者對評級機構的過度依賴,評級機構有意或無意違反規則的行為將被課以罰款。 打破壟斷之路漫長 2011年7月,歐盟委員會負責內部市場和服務事務的委員米歇爾?巴尼耶曾表示,將建議歐盟禁止信用評級機構對接受救助的歐元區國家進行信用評級。 法國國際信息和展望研究中心副主任卡佩勒?布朗卡爾指出,信用評級對于融資來說必不可少,因為投資者不可能盲目進行投資,他們需要一些數據來評估投資成本和風險,而信用評級機構提供的正是這種服務,目前禁止信用評級并不可行,唯一能做的是減少對信用評級機構的過度依賴,僅把信用評級當做一個參考值。 分析人士認為,打破三大機構的壟斷地位,首先要修改相關法律法規,使這些評級機構變成通常的分析機構,提供合理的咨詢和意見。其次,要建立歐洲獨立的信用評級機構。德國總理默克爾今年多次強調:“在中期內,歐洲需要擁有一家自己的評級機構,這至關重要。”此外,歐洲中央銀行表示,未來在決定是否對出現債務風險的國家進行再融資時,將參考更多評級機構的意見。 鄭永石分析說,引入新的競爭者有利于打破壟斷。評級公正也需重視,機構在進行信用等級調整時要有充分的解釋和理由。此外,還應建立機制,使評級機構更好地為自己的評級調整承擔責任。 但業內人士預計,歐洲信用評級機構要想在金融市場立穩腳跟至少需要幾年時間。真正打破國際信用評級機構的壟斷格局還有難度,因為信用評級機構的門檻很高,而且其信譽需要積累,這是個長期過程。
相關資料:
1,黃金T+D 和 紙黃金 交易的比較
2,黃金T+D 與 黃金期貨 交易的比較
3,黃金“T+D”規定
4,黃金T+D介紹
5,黃金T+D在線預約開戶
6,黃金T+D在線問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