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的經濟活動中,繁榮與蕭條交替出現。蕭條時期,所有人的處境都會更加艱難。但是,蕭條時期嚴峻的環境卻可以消除經濟活動中的負面因素,使得經濟體變得更加健康。所以,在蕭條時期,實則蘊含著繁榮的契機。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政府調控經濟的能力越來越強大。每逢蕭條時期,無論是政治家、商人,還是廣大普通民眾,都希望政府能夠擴大財政支出,央行能夠擴大貨幣供給,幫助人們平安度過衰退和蕭條時期。盡管在這個問題上,經濟學家們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分歧,但現實情況是,每一次經濟危機的發生與恐慌情緒的蔓延,都使得政府加大救援力度。 《終局——看懂全球債務危機》一書中提到,匈牙利為了控制國內的通貨膨脹,實施了較高的銀行利率。與此同時,開放的匈牙利經濟歡迎外國資本的進入。于是,匈牙利人可以更加便宜的利率從奧地利銀行借入瑞士法郎。大量外資的涌入,使得匈牙利出現了繁榮的景象。直到2008年的金融危機時,人們才發現,無論是匈牙利人還是奧地利人,都在繁榮時期犯了嚴重的過失,龐大的債務無法償還。 面對這種情況,最嚴厲的經濟學家會反對政府救援,寧愿任由市場力量懲罰過錯者,經濟體才會重新獲得健康。然而事后發現,奧地利銀行已經把占本國GDP值約140%的資金貸給東歐各國。若是任由事態發展,奧地利無力應對此次危機,勢必會對歐洲經濟產生巨大的沖擊。此前,歐洲央行已經認定希臘問題屬于“大而不倒”,不得不予以救援。那么,奧地利問題的嚴重程度也不在希臘問題之下。 書中又提到,波羅的海三國(拉脫維亞、立陶宛、愛沙尼亞)在取得獨立之后,急于融入歐洲,實施了本國貨幣與歐元的釘住機制,這是加入歐元區的先決條件之一。于是,良好的貨幣機制引來了大量的瑞典閑置資金,瑞典與波羅的海地區存在著深厚的歷史淵源。接下來的情況與匈牙利的經歷十分相似。顯然,借款人與貸款人都犯有過失,波羅的海國家在繁榮的狂歡之后陷入了債務危機。 拉脫維亞實施了最虔誠的緊縮措施。于是,在拉脫維亞國內出現了社會分裂的征兆。拉脫維亞的總人口約200萬人,但在2009年已經有3萬人離開了祖國,還有3萬人也準備離開,這樣的比例十分驚人。 本書的作者提到,自己在理念上雖然更認同奧地利經濟學派的嚴厲觀點——即使承受巨大的痛苦,也不應該救助愚蠢的企業和銀行。經濟在陷入衰退的頂點之后,就會自動恢復健康,但是現實證明,這樣的理論完全不可行。 政府并不創造財富。所以,一次次規模更為龐大的政府救援之后,不僅保留了愈加孱弱的經濟體系,而且還擠出了民間的未來消費與投資。這樣的態勢繼續發展下去,全球經濟總量固然龐大無比,卻有必然崩潰的那一天。這就是作者在本書中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 在作者看來,理論上的解決之道很簡單。就是要下定決心過苦日子,用艱苦的勞動清償以前的負債。不過,除了一小部分學者,幾乎所有的人都會反對這種充滿了痛苦的選擇。在這個問題上,作者的態度很悲觀,他寫道:“隧道盡頭的曙光,也許是另一輛迎面駛來的火車。”利用政府力量逃避債務,只會在未來面對更大的危機。看起來,似乎沒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終局崩潰的到來。 盡管如此,卻也并不是全然沒有希望。作者自敘說,在2010年,他與哈佛大學的尼爾·弗格森教授曾有一次長談。弗格森教授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思路,對作者頗有啟發。他說,當初柏林墻倒塌,東歐各國紛紛脫離前蘇聯,他們當時的經濟形勢嚴峻。東歐各國的全體國民們都意識到,自己的國家已經無路可退。于是,在短時期內,從零開始,東歐各國完成了重大調整,建立了全新的體系。所以,真正的難題,并不是理論工具的缺乏,而是改革共識的凝聚。
相關資料:
1,黃金T+D 和 紙黃金 交易的比較
2,黃金T+D 與 黃金期貨 交易的比較
3,黃金“T+D”規定
4,黃金T+D介紹
5,黃金T+D在線預約開戶
6,黃金T+D在線問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