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晉三首相的日本經濟復興計劃,其核心成分原本就是彼此矛盾的。日元的貶值未必見得就會像預期的那樣推動出口,進而帶動經濟增長。將通貨膨脹率提升到2%也未必見得會推動消費,讓經濟活躍起來。 歷史數據顯示,當日元對美元匯率下滑10%,日本的國內生產總值一般都會因此增加0.3%左右。可是,現在日本經濟的結構已經發生了變化,這就意味著,低匯率或許不會再在出口和增長面發揮一樣的作用了。 目前,全球經濟的大環境都很疲軟,而日本的主要貿易伙伴如日本和歐洲現在也都是在低增長,甚至零增長當中。另外一個日益重要的貿易伙伴中國,正在與日本發生著領土和政治的沖突,而這些顯然都不會是出口商的好消息。 1980年代中期以來,由于強勢日元和成本壓力的影響,日本的制造商紛紛將生產轉到海外,而這就使得他們能夠從低匯率當中得到的好處大打折扣。 在過去二十年當中,日本的出口行業一直是走的下坡路。1992年,日本的出口額大約相當于亞洲其他出口大戶如中國、韓國、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印度、菲律賓和臺灣等總和的67%,而2003年,這一比例已經降低到了30%出頭,到2012年,更是只有15%上下了。 那些依然堅持在日本本土生產的出口山,許多家的財務狀況都很糟糕。和韓國、臺灣或者中國的競爭對手相比,日本的企業已經不再享有曾經的重大技術優勢了。這些對手現在都有自己成型的供應鏈,生產自己個性鮮明、品牌響亮的高附加值產品,成功地與日本企業展開競爭。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今日的日本企業由于產品并不占據優勢,反而需要低匯率的優勢,在價格面去展開競爭了。 日元的貶值同時也導致了進口價格的上漲。 2011年3月以來,日本的外貿已經結束了長達幾十年的盈余狀態。這不必說當然是反映了日本企業向著海外生產的轉變,但最重要的因素應該說還是福島的核災難導致了日本核電廠的關閉。在這種情況下,日本不得不大大增加了燃油、原油(95.12,-0.20,-0.21%)和液化天然氣的進口。 日元匯率走低也不見得能夠推動企業在日本國內投資。日本企業愈來愈愿意投資海外,以充分利用低成本和需求旺盛的優勢。在2012年當中,日本向外國進行的凈直接投資額度為1220億美元,接近之前2008年的歷史紀錄。 通貨膨脹的麻煩 日本將通貨膨脹目標確定為2%,是為了打破經濟的通貨緊縮困境。要實現強勢的名義增長,推動消費和有效削減債務,通貨膨脹都被視為必須的助力。 遺憾的是,只*著簡單確定一個目標,并不能保證價格就一定會上漲。同樣,單*寬松的貨幣政策也未必能夠得到需要的通貨膨脹,在這方面,日本自己的經驗就是證明。 在近期的攻勢發動之前,計入能源而不計入新鮮食品,在截至2013年3月的一年當中,日本的通貨膨脹率下滑了0.5%,這也是近兩年當中最嚴重的通貨緊縮。 至少目前,還看不到任何跡象顯示在廣泛的經濟領域內有價格上漲的跡象。比如說,日本麥當勞[微博]最近推出了他們連鎖店歷史上熱量最大的商品Mega Potato薯條——350克的薯條,包含了一個成年人全天所需熱量的一半——雖然理論上說來和兩份大薯條大致相當,但是價格卻只有490日元,和一份大薯條差不多。 新的措施不能說沒有創造任何通貨膨脹,但是創造的卻很可能并非日本想要的通貨膨脹。日本需要的,是需求驅動型的通貨膨脹,反映了工資增長、消費增加和購買力提升的結果。需求驅動的通貨膨脹往往還需要供應面緊縮,以及生產者獲得更大的定價權。 可是現實當中,幾乎沒有工資的增長,經濟增長也有限,再加上日本早已步入了老齡化社會,這就意味著需求其實是處于結構性缺乏之中。與此同時,許多行業還存在著產能過剩,供應過剩,缺乏及時的行業集成與更新的問題,自然就使得局面進一步惡化了。 沒有發生必要的行業集成,應該歸因于管理環境,以及股東的過于寬容。低利率其實等于慫恿銀行繼續向僵尸企業放款,這些借貸者雖然償付利息的能力毫無問題,但是卻沒有業務發展的希望,還扮演著產能合理化調整的障礙。市場限于停滯,供應過剩,這些就意味著企業不得不面臨持續的維持市場份額的壓力,哪怕一點點漲價都可能造成巨大的麻煩。 現在的政策恐怕更可能帶來成本提高型通貨膨脹。日愿的貶值已經使得進口商品價格上漲,因為i-Pod和其他奢侈品供應商是不會輕易放棄自己的利潤的。當然,最重要的影響還是體現在進口能源價格的上漲上面,現在,電力成本已經增長了11%之多。 事實上,如果收入不能夠及時跟進,更高的價格只能對消費構成打壓。可是,2013年1月,日本的工資已經跌到了1992年以來的最低點——哪怕這是“新政”之前的數據,一樣讓人觸目驚心。 此外,更高的收入也將強化日本的成本壓力。許多在財務方面已經很脆弱的企業都面對著競爭激烈的市場,他們顯然很難大幅度為員工加薪,因為這往往就意味著喪失市場份額。再加上能源和其他進口商品的價格上漲,結論就是,如果不進行重大的勞動力市場改革,想要在不損害國際競爭力的前提下實現工資增長無異于癡人說夢。 收入止步不前的損害,單單*股價上漲帶來的財富效應是無法彌補的。日本人的儲蓄大部分都集中在低收益的銀行存款當中。超過80%的日本家庭根本就沒有投資過任何股票,88%甚至連共同基金也沒碰過。在日本家庭的金融資產當中,股票只有7%左右的比重,遠遠低于美國的25%左右。 從股價上漲當中能夠得到現實好處的,只有日本人口當中很小的一部分,這至多只能推動奢侈品價格的上漲,而對于消費的全面抬升了無意義。 傳統理念認為,眼下的政策能夠增加消費,這樣的認識最終很可能會被證明是個錯誤。如果沒有工資和真實收入的增加,價格的上漲還將損害購買力。這不但會影響開支,還會影響消費者的信心,讓安倍經濟學的功效再打折扣。 計劃本身的不協調,甚至自相矛盾,就注定了它很難獲得成功。
相關資料:
1,黃金T+D 和 紙黃金 交易的比較
2,黃金T+D 與 黃金期貨 交易的比較
3,黃金“T+D”規定
4,黃金T+D介紹
5,黃金T+D在線預約開戶
6,黃金T+D在線問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