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黃金協會近日發布的報告《央行儲備多樣化戰略美元和歐元資產再平衡》指出,全球央行已開始減少美元和歐元的配置,同時增加購買黃金、日元等傳統資產以及人民幣等新興資產。 這個重要訊號的發出意義深遠。也許,在儲備體系的變化中,黃金將是一個“安全港”,也能成為另一種可選“貨幣”。不過,黃金不會取代法定貨幣,也不會成為多幣種儲備體系的主導“貨幣”。但它在全球貨幣體系中將越來越多地扮演全新的角色,吸引政策制定者和金融市場從業者的更多關注。 “購金潮”非盲目跟風 報告指出,全球央行的官方儲備總量已經從2000年的2萬億美元增長到2012年的超過12萬億美元。這12年間的數據顯示美元和歐元的地位發生了巨大轉變,“其他”貨幣在儲備資產中的比例按絕對價值計算則增加到2008年的3倍。 報告稱,黃金市場易于進入并且流動性較高,使之成為人民幣等投資選擇的理想替代投資品。美元雖仍是主要貨幣,但仍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 中期研究院研究員楊戈告訴國際商報記者,黃金從中長期來說與通脹會形成對沖關系,短期的效果并不明顯。全球央行開始增持黃金是從2010年中期歐債危機爆發以后開始的。各國央行需要調劑資產比例,但礙于黃金在交易、持有等方面“盤子”太小,無法與債券投資相比,因此增持黃金的比例并不是很明顯。但從市場配置上來看,增持黃金比例是正確的行為。 世界黃金協會政府事務負責人AshishBhatia表示,鑒于此,全球央行紛紛減持美元和歐元儲備,轉而增持黃金、日元以及包括人民幣在內的新興替代品,但其中一些新興替代資產的規模和可獲得性依然有限。他還指出,與新興替代資產相比,黃金對經濟和周期性風險的敏感度要小一些。 國際金融問題專家、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兼職教授趙慶明[微博]也持類似觀點,他表示,上世紀70年代,黃金“非貨幣化”導致其地位有所下降,但不能忽視它作為硬通貨的事實。增加黃金儲備對人民幣國際化無疑是一種有效支撐。 投資人民幣“盤子”太小 近幾年俄羅斯一直在買進黃金,其官方黃金儲備已增加39.1萬盎司至3120萬盎司。韓國央行2月份黃金儲備規模增加10.3億美元至47.9億美元,占其外匯儲備的1.5%左右,其黃金儲備量增加了近1/4,儲備額增加了近1/3。 楊戈對此表示,中亞一些國家,包括中國,在近兩三年確實增持了不少黃金,原因是央行持有的美元類資產過多。 世界黃金協會的投資組合優化分析結果顯示,其他替代資產包括人民幣、澳元、加元、瑞士法郎和丹麥克朗。新興市場央行正在投資以下貨幣主導的資產,包括加元、澳元、瑞郎、丹麥克朗和人民幣。由于這些替代性資產與經濟增長和商品市場走強的相關性增強,這些資產也面臨風險,與宏觀經濟周期的相關性更大。 關于投資以人民幣為主導的資產,楊戈認為還是非常有吸引力的,畢竟人民幣相對于美元利率高,有明顯套利空間。“但目前針對外國投資者,仍存在各方面管制,盡管人民幣市場有吸引力,但仍難以進入。外國投資者必須加入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項目,目前該項目包括13家央行和主權相關機構。單家機構申請額度為10萬億美元,數額太小而無法為央行提供足夠規模的貨幣。”他說。
相關資料:
1,黃金T+D 和 紙黃金 交易的比較
2,黃金T+D 與 黃金期貨 交易的比較
3,黃金“T+D”規定
4,黃金T+D介紹
5,黃金T+D在線預約開戶
6,黃金T+D在線問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