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全球金融危機影響仍在,但避險的黃金“光芒”已然失色。統計顯示,如果投資者在年初買入金條,到目前的浮虧已超過10%。那么,作為“壓箱底”的黃金投資還能保值增值嗎? 黃金“跌等”加息靴子落地 2015年1月,黃金大幅上漲,尤其是在歐央行繼續寬松政策以及瑞士央行宣布放棄執行瑞郎上限政策“黑天鵝”事件后,國際金價大幅走高,紐約市場金價一度沖上每盎司1300美元大關。 然而隨著市場焦點回歸基本面,美聯儲忽強忽弱的加息預期就一直主導金市漲跌。國際金價在6月、7月接連跌破1200美元、1100美元關口。12月17日,紐約市場金價收于每盎司1049.6美元,再破關口,為六年來的新低。 到12月中旬,紐約市場金價回到每盎司1065美元左右,年內累計跌幅超10%。“如果考慮通脹等因素,黃金投資者一年的實際收益縮水將更高。”混沌天成期貨分析師孫永剛表示。 其實,從金融危機以來,黃金投資者的實際收益是大幅下降的。有機構統計顯示,在過去7年,國際金價累計上漲約25%,而如果投資者在過去7年中按照每年定期存款滾動投資,累計收益也將達22%左右。 實物投資“東方不亮西方亮” 面對接連創新低的市場環境,值得關注的是,2015年的低價卻并未換來更高的銷量,國內市場實物消費始終未出現明顯升溫。“消費者已越來越理性。”山東黃金(600547,股吧)首席分析師蔣舒表示,雖然外界不斷熱炒中國消費旺季對實物黃金的消費拉動,但國內市場正在經受消費升級以及主流消費者換代的影響。 一些業內人士表示,新一代消費者對金條的接受度更低,也使得2013年的“搶金潮”很可能成為歷史。“同齡的身邊人幾乎沒有買金條"壓箱底"的投資。”在上海一家金融機構工作的王先生告訴記者,相比父母輩對黃金實物的追捧,年青一代的投資者明顯傾向于股票、房產等有價證券及不動產投資。 然而,2015年黃金實物消費可謂“東方不亮西方亮”,一直是傳統實物消費大國的中國、印度卻表現疲弱,而美國、英國、德國等歐美國家對金幣金條的消費需求卻呈現暴漲,英國同比一度大增近70%。 黃金投資還有“春天”嗎? 數據顯示,截至11月底,中國人民銀行持有黃金儲備已達1743噸,連續5個月宣布增持,累計增持689噸。央行增持黃金儲備主要“是外匯儲備多元化的需要,在目前黃金儲備前20名國家中,中國在外匯儲備中黃金占比不到2%,而歐美經濟體大多在60%至70%。” 上海中期研究員李寧認為,新興經濟體目前都表現出增持黃金儲備的傾向,雖然中國黃金儲備占比不太可能達到歐美的水平,但黃金對金融體系的穩定有重要作用,增持趨勢很可能仍會持續。 業內專家分析認為,從全球范圍看,黃金脫離金本位已有5個十年,而每個十年的收益變動都較大,比如1971年美國宣布結束金本位后,到20世紀80年代初,黃金投資回報率超過2000%,表現也遠超股市和債市,但之后20年一直低迷。 不過從更長時間看,黃金投資收益并不低,比如1971年到1999年,黃金的年化投資收益仍接近6%。“投資者必須要明確投資或者消費的目的。”孫永剛認為,如果購買黃金的用途是短期投資,實物或許不是最好的選擇,投資者可更多考慮實物外的ETF、期貨以及延期交易等交易性工具。 在黃金專家看來,實物的持有更多地應作為投資者長期資產配置組合的一個品種,由于黃金與其他流動性資產價格同向變化的可能性較低,黃金在組合中將起到在極端情況下避免資產組合大幅波動的作用。
相關資料:
1,黃金T+D 和 紙黃金 交易的比較
2,黃金T+D 與 黃金期貨 交易的比較
3,黃金“T+D”規定
4,黃金T+D介紹
5,黃金T+D在線預約開戶
6,黃金T+D在線問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