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披露說,美聯儲內部正在討論是否要舉行例行的記者會,目的是希望以此增加美聯儲的公開性和透明性。前提當然是不擾亂市場,但真不會擾亂市場嗎? 央行不開記者會,似乎是國際社會的一個慣例。但歐洲央行就沒有這個禁區。美聯儲仿而效之,增加與媒體的接觸和互動,讓大眾了解美聯儲的想法和做法,也不能說是一件壞事,對媒體來說更是一件樂事,也省得不停地揣測分析。 這或許都跟美聯儲主席伯南克的個人行事方式有關。跟前任格林斯潘含糊其詞的“格式風格”不同,伯南克是一個嚴謹的經濟學家,在他看來,如果市場參與者了解央行的行事規則和步驟,市場就會運行得更加順暢。 在現在美國經濟衰退背景下,美聯儲動輒數千億美元的大手筆,也自然遭到頗多非議。國會議員指責美聯儲是助長危機,美國民眾對美聯儲的行動也是迷惑不解。美聯儲自有進一步公開澄清的必要。 伯南克已經身體力行。今年3月,他接受了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采訪,這也是十多年來美國央行行長首次上電視;今年2月,他還在全國新聞俱樂部接受了一些媒體的提問。發表演講更是他最頻繁的公開活動。 但從“貝氏風格”到召開記者會,伯南克和美聯儲可能走得就太遠了。其實,相對于其他許多央行,美聯儲在公開性方面已經有了不少進步。美聯儲一年8次例會,每次都會即時發布最新決議;伯南克一年至少兩次上國會就貨幣政策作證,并回答議員提問;除了伯南克,美聯儲其他決策者的演講,幾乎每個星期都有。 一旦例行記者會成立,固然會增加外界對美聯儲的了解,但語言上的機鋒,或者哪怕是個別詞的含義,必然會對資本市場產生影響。尤其是在當前敏感環境下,有時影響之大,可能會與美聯儲穩定市場的初衷南轅北轍。 這一點,伯南克其實也有前車之鑒。據《華爾街日報》統計,他上任伊始,一時興起曾在一酒會上對電視記者發表即興講話,導致市場劇烈波動;去年12月,他表態可能購買國債,但1月份又放棄這一舉措,導致債券價格大幅震蕩。最終,美聯儲3月份公布了3000億美元的國債購買記賬。 資本市場唯美聯儲馬首是瞻,美聯儲的一舉一動關乎市場根本。記者會上一著不慎,結果可能是災難性的。也可以預計,如果記者會確定,免不了官員在偶爾失言后忙不迭地澄清,其結果則是資本市場風浪交加,當然,資本大鱷更可渾水摸魚,普通投資小民則會對美聯儲橫眉冷對。 所以說,美聯儲增加公開性、透明性的愿望是好的,它可以多公布點決策細節、官員多做點互動演講。至于高強度的例行記者會,最好還是別開的好。即使開了,很多言談也是中規中矩,不敢越雷池一步,這種會也肯定索然無味,達不到既定的效果。 當然,期盼美聯儲不開記者會,也不能說就沒有我個人的因素。最近兩年,美國經濟新聞大事不斷,今天奧巴馬演講,明天蓋特納記者會,后天伯南克上國會山作證,有時幾場活動一天舉行。而且,每場活動都如同“蝴蝶效應”一樣,不可避免地引起資本市場的震蕩,于是身為記者,每個芝麻都要抓,總是疲于奔命、忙不勝忙。 如果美聯儲又要開記者會,勢必又會有一系列后續的經濟波動,事情又陡然增加許多,如此一想,許多記者的頭也大了。還是期盼美國經濟早日回歸正軌吧,美國人也心安一點,伯南克也心定一點,我們記者的心,也可稍微舒緩一點。
相關資料:
1,黃金T+D 和 紙黃金 交易的比較
2,黃金T+D 與 黃金期貨 交易的比較
3,黃金“T+D”規定
4,黃金T+D介紹
5,黃金T+D在線預約開戶
6,黃金T+D在線問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