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國內黃金期貨上市以后,給市場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機會:黃金在行情波動上相對的標準差較小,即風險較小,國內商品投資可以通過黃金進行風險配置。這樣的特性一方面可以滿足部分風險厭惡投資者的要求,另一方面也給商品投資組合帶來了便利。這就是市場普遍關注的黃金期貨保值功能。
黃金所謂的保值功能并非是其天然屬性。人們之所以普遍認可,一是黃金曾經的硬通貨地位,二是認為通脹期間持有黃金能夠升值。再硬的通貨,價格也有漲跌的時候,上世紀80年代初金價就有過暴跌行情,歷史數據也可以證明,黃金在通貨膨脹期間升值的幅度遠不及與經濟運行周期密切相關的大宗原材料(2002—2008年的經濟復蘇、繁榮周期,原油價格漲幅為367%,金價漲幅為243%)。說到底,黃金的保值功能本質就是所謂的相對標準差較小。這種相對標準差較小,與黃金的商品和金融屬性有關,準確把握住它還要取決于對黃金價格走勢的判斷,即分析黃金價格未來的運行區間以及相對其他商品走勢的強弱關系。筆者認為,今年下半年,黃金高位盤整的相對疲軟走勢會延續,明顯的供需變化不會發生。
投資需求的增量是黃金價格唯一的支撐因素。今年一季度的數據顯示,不包括黃金飾品在內的投資需求已經占據黃金總需求的50%以上。而投資需求有出現不利變化的可能,根源是全球經濟復蘇跡象還不是非常明顯。實金需求繼續萎縮,來自印度方面的數據依然利空,今年上半年印度黃金進口同比下降57%,同時印度政府宣布7月份以后將增加黃金的進口稅。
今年上半年全球金融市場的繁榮,本質上是貨幣增量導致的投資需求。如今市場已經發生了一些變化,釋放的貨幣將導致通脹,這是各國政府都不愿意看到的事情。當經濟的確呈現企穩并復蘇的跡象時,利率上調、貨幣收攏將成為必然,必定會導致熱錢的流動。對于大宗原材料而言,投資需求的下降是短期的利空,因為經濟復蘇后商品的消費需求將成為實質的中長期利多因素(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和固定資產投資分項數據的變化,已經顯示了后期大宗原材料真實需求將要釋放的跡象)。但對黃金而言,這種利多的效果會大打折扣。因為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會導致其他市場的投資回報率上升,進而分流熱錢。
供應方面,礦產金供應穩定,再生金供應增加,央行售金供應減少。再生金供應增加,是在金價維持在900美元/盎司左右出現的。這是去年全球黃金供應出現的一個新變化。這一變化在今年一季度的數據中進一步得到了證實。央行售金同樣如此。更具體的數據是第二個售金協議國的售金數量去年以來明顯下降,今年上半年的售金數量只有去年的1/3,今年9月第二個售金協議就要終止。
總體上看,資金在金市的投資回報率相對偏低,后期黃金市場不可能會出現大幅單邊上漲行情。投資者對于黃金的態度,就是保值和資產風險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