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份旨在加大期貨市場信息透明度的新型監管報告,結合CFTC例行公布的另一份報告即“銀行參與期貨市場持倉月報”,或可揭示黃金等大宗商品市場近期大戶交易的冰山一角。
二代COT報告將交易商分為四類,即現貨商(“生產商/貿易商/加工商/用戶”)、掉期交易商(Swap Dealer)、管理基金(Managed Money)和其他參與者,而在交易商僅粗略劃分為商業頭寸交易者(Commercials)和非商業頭寸交易者(Non-commercials)兩類的第一代COT報告中掉期交易商歸屬商業投資者。
根據CFTC的定義,掉期交易商指主要從事商品掉期業務且用期貨市場來管理或對沖掉期交易風險的交易商,其交易對手可能是對沖基金之類的投機交易商,也可能是為了管理商品現貨交易風險的傳統商業客戶。關鍵是,這些通常為大型投行的掉期交易商可以不受“投機持倉限制”的約束。而管理基金則包括CTA(商品交易顧問)、CPO等。
CTA等管理基金通常被認為是商品期貨市場上趨勢的追隨者,而掉期交易商作為對沖基金、一攬子商品指數基金(如高盛商品指數基金)或專業性商品指數基金(如美國原油ETF基金“USO”)間接進入商品期貨市場的主要通道,其能左右市場大趨勢的持倉動向格外引人注目。
事實上,在本世紀初開始的一輪商品超級牛市中,各類金融大鱷(如保險基金、大型養老基金甚至國家主權基金)紛紛借道商品指數基金涌入不可再生的原油、保值性貴金屬及“生物燃料”概念農產品的商品期貨市場。雖名為對沖全球性通貨膨脹,但因其長期滾動持有商品的多頭,而使這些商品產生扭曲其自然供求關系的“金融屬性溢價”,并為人詬病。
上周五的新COT報告顯示,截至上周二(1日),紐約商業交易所(COMEX)黃金期貨38.5萬手的總持倉中,現貨商大戶持倉的多空之比為3.4萬手:17.2萬手,掉期交易商為3.6萬手:11.5萬手,而管理基金則為15.7萬手:0.7萬手,即現貨商和掉期交易商明顯看空,管理基金則一邊倒看漲。
而上周五滯后披露的二季度末指數基金持倉季報表明,指數基金應CFTC特別要求(special call)申報的6月30日黃金期貨持倉尚有凈多頭7.3萬手之多,這顯示掉期交易商應在近兩個月內大幅減持了黃金凈多頭。
更有意思的是,CFTC公布的本月1日美國境內外銀行參與期貨市場持倉月報顯示,僅3家美國銀行就持有COMEX黃金凈空頭7.5萬手,而19家非美國銀行持有凈空頭近2萬手。
不過,黃金的國際現貨市場規模遠大于期貨市場,COMEX黃金期貨市場上周末的大戶持倉動向或許并不能反映瞬息萬變的黃金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