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秀的經濟學家有時候并不受市場歡迎,特別是在好日子里。人們認為他們總是在談論事情的陰暗面,沒有什么比在聚會高潮時拿走酒杯的人更令人討厭的了。 “我們尋找的是真相,而真相往往并不那么招人喜歡。” 耶魯大學經濟系講席教授羅伯特·希勒這樣解釋。希勒同時還是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研究員,以行為經濟學見長,與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喬治·阿克洛夫(GeorgeA.Akedof)共同撰寫了《動物精神》一書。早在2003年,希勒就開始指出美國房地產有出現泡沫的風險,該泡沫最終于2007年破滅并引發(fā)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機。 希勒在參加“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中國金融研究院第一屆公開講壇暨上海高級金融學院金融EMBA項目啟動儀式”期間接受了CBN的專訪。 “我沒有水晶球。”希勒說,只是在過去30年中,經濟學家和金融家對于市場有效性的熱衷讓他們忽視了很多事情,“你一旦認為市場是有效的,那么你就不會認為泡沫會產生。” 對于目前的經濟狀況,希勒認為政府和中央銀行在過去的行動很大程度挽救了全球經濟,即使經濟出現二次探底,也不會出現蕭條。 經濟二次探底的可能性 沒有人可以否認經濟正從衰退中復蘇,但增長的動力來自于政府的經濟刺激方案而不是經濟自發(fā)的動力,經濟二次探底依舊是揮之不去的陰影。 “經濟二次探底在歷史上都是少見的,所以去預測這種情況的發(fā)生并不是明智的行為。”希勒說,“這并不是一個普通的經濟衰退(recession),而是經濟是否陷入蕭條(depression)的關鍵時刻……全球經濟依舊像是一個病人,我們從一個可怕的意外中幸存下來,但還需要繼續(xù)治療,所以現在依舊難以預測經濟是否確實有再次觸底的風險。” 但即使是出現二次探底,希勒認為經濟也不會陷入蕭條。“我認為這和G20的合作是有關的,這是一個壯舉,這和大蕭條時期不同,當時并沒有這樣的合作。所以我認為我們現在要比以前做得更好”希勒指出,“現在的情況是,我們可能會看到經濟的二次見底,經濟可能會在未來多年增長緩慢,但是不會陷入蕭條。” 通脹風險在于央行獨立性 雖然政府和中央銀行的舉措挽救了全球經濟,但龐大的資金注入實體經濟卻又引發(fā)了另一種擔憂,即通脹。 “我認為通脹可能仍在控制中,事實上,最新的數據顯示通縮才是問題。”希勒指出,相對于通縮,通脹是一個長期的問題,“比如在美國,貨幣供應量增長很快,利率水平也非常低,所以美聯儲可能難以控制通脹,這個可能性是存在的。” 問題的關鍵將是央行是否依舊有獨立性來維持自己的承諾。 “國會正在計劃削弱美聯儲的獨立性,將其改造成一個政府部門。這是糟糕的行為,如果中央銀行開始受被選舉出來的政府的制約,那么他們可能會傾向于更為短期的利益,而讓長期通脹失控。這樣的情況在很多國家發(fā)生過很多次。”希勒警告稱。 重新看待泡沫的影響 相對于就業(yè),中央銀行往往并不十分關注資產價格的變化。相對于通脹和就業(yè),資產價格變化過于短期并且難以掌控,對其進行干預的利害關系難以考量。但是這場危機告訴我們,資產價格對于經濟的影響是如此直接和深刻。 “我認為人們的觀點正在改變,現在有很多言論關于泡沫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在9月份的G20聲明中我們也看到關于泡沫的描述,而即使我們只是回到5年前情況都完全不同。”希勒說,“阿克洛夫和我在《動物精神》這本書中提到,泡沫是很多經濟狀況的重要因素,應該處于我們理論的核心領域。” 事實上,包括美聯儲、歐洲銀行和英國銀行在今年都開始討論關于中央銀行是否應該像關注通脹和就業(yè)那樣關注金融市場的穩(wěn)定,不過還沒有一致的看法,其中美聯儲似乎并沒有意愿作出重大改變。 “問題是關于泡沫并沒有一個被廣泛認同的框架體系,這也是我們寫這本書(《動物精神》)的原因,那就是我們需要在思想領域的創(chuàng)新。”希勒說。 政府過多介入可能挫傷長期經濟增長潛力 政府對于危機的應對在很大程度上體現為政府對于實體經濟的直接干預,看不見的手變成了看得見的拳頭,希勒認為如果這種情況繼續(xù),會對長期經濟增長造成影響。 “政府在很大程度上介入了市場,這些舉措讓那些公司存活下來,但是卻對創(chuàng)新不利。”希勒認為,“如果政策的重心是防御市場崩潰,那么這些政策實際上是針對保護現存的機構,這會妨礙新事物的出現,而后者是增長的動力。” 經濟增長放緩并不是災難 這場危機讓日本的歷史被反復提起,從擔心中國成為第二個日本到擔心美國出現日本“失去的十年”。不過希勒說,日本經濟放緩并不僅僅因為泡沫的破裂,而事實上,經濟增長放緩可能是一件自然的事情,并不一定是災難。 “當年日本出現股市和樓市泡沫,這兩個泡沫都在1990年左右見頂,之后經濟增長開始大幅放緩。”希勒說,“很多人認為這(經濟增長放緩)是泡沫的結果,但也有其他的原因:日本在二次大戰(zhàn)中幾乎被摧毀了,而此后他們的經濟增長計劃讓日本成為了世界最發(fā)達的國家之一。當你達到了一個很高的高度,增長率自然會放緩。” “日本從1990年以后,經濟增長率一直在1%~1.5%之間,同樣他們的人口增長也非常慢,日本的失業(yè)率很低,實際上日本依舊是在一天天變好。”希勒說,“我最近到日本,發(fā)現根本不需要為這個國家感到難過,事實上他們干得不錯。” 日本人可能會覺得他們失去了機會,1990年前的好日子并沒有持續(xù)下去,但這并不是災難。 希勒還指出,同樣的情況也會發(fā)生在中國,中國將繼續(xù)快速增長很多年,此后增長率也將放緩,因為你不能永遠保持這樣的速度。很多發(fā)達國家也不例外,美國的經濟增長可能在危機后放緩,這種情況可能會持續(xù)很多年,“這也不是災難。”希勒說。 房價長期跑不贏通脹 中美都一樣 2005年,希勒在參加CNBC名為“如何在房地產市場泡沫中獲利”節(jié)目中指出,房價從長期來看是跑不贏通脹的,他認為除非那些土地受到嚴格限制的地區(qū),房價會最終偏向建筑的成本加上合理的利潤。 希勒認為這種情況并沒有改變,不管是在中國還是在美國。 “如果從非常長期的來看,(中國的)房價的上漲速度應該是和通脹持平的。”希勒說,“在一個快速增長的國家,資產價格的波動性往往是更大的,因為未來非常具有不確定性……并不一定意味著經濟體系運轉不靈。”
相關資料:
1,黃金T+D 和 紙黃金 交易的比較
2,黃金T+D 與 黃金期貨 交易的比較
3,黃金“T+D”規(guī)定
4,黃金T+D介紹
5,黃金T+D在線預約開戶
6,黃金T+D在線問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