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亞洲的場內商品衍生品市場到達了一個新的里程碑:亞洲在全球商品期貨期權市場中占據了一半以上的份額。亞洲商品期貨期權市場在2010年前7個月的總成交量為6.82億手,超過了2008年全年的成交量。不過,鑒于亞洲很多市場依然發展不充分,布局相對分散,監管限制較多,未來亞洲發展的潛力仍然十分巨大。亞洲商品期貨交易版圖主要由中國和印度兩大主要市場構成,還有一些小型但國際化程度較高的交易所,以及一批期望在這個市場尋找一席之地的新生交易所。 清風明月 大賢虎變覓封侯 在全球商品期貨交易中,芝加哥、紐約和倫敦依然是農產品、貴金屬、基本金屬、油氣產品的主要定價中心。不過,由于亞洲國家經濟增長迅猛,逐步成為了這些大宗商品的主要進口和消費國。亞洲擁有全球60%的人口,并在基礎建設方面對大宗商品有著極大的需求。這些也逐步反映在了全球商品期貨期權成交量分布上。從2001年開始,亞洲的成交量已經開始超過歐洲。那時亞洲全年總成交量為1.09億手,歐洲僅為0.89億手,北美為1.82億手。 接下來的七年里,北美的商品期貨市場繼續擴張,并一直領先于亞洲。然而,到了2009年,北美市場遭受了重創,萎縮了3%至6.79億手。但即便北美沒有受到危機的影響,也遠遠被亞洲甩到了后面,因為亞洲的成交量出現了爆發式的增長,從2008年的6.64億手增長到9.6億手,增幅近45%。 而在2010年,亞洲又達到了一個新的里程碑:亞洲的期貨期權交易量超過了全球一半以上。今年前七個月的總成交量為6.82億手,超過了2008年全年的成交量。10年間成交量翻了10倍,你現在或許認為,這已經是增長的極限了。但你大錯特錯了。 一切剛剛開始 盡管亞洲在成交量上取得了驚人的成績,但亞洲很多期貨市場遠遠還沒有發揮其應有的潛能。幾乎所有的成交量增長都來源于中國和印度的貢獻,而環太平洋一周,從東京到新加坡,它們的商品期貨市場跟美國和英國比起來都很小。 新際期貨亞洲(Newedge Asia)駐香港常務董事托比·羅森(Toby Lawson)表示,亞洲商品期貨市場雖然增長很快,但還有很大潛力有待發揮。曼氏全球(MF Global)新加坡分公司市場策略分析師格奧夫·霍威(Geoff Howie)也表示同意,他認為亞洲很多商品期貨交易需求都因為亞洲市場不夠完善而只能流失到海外或者場外交易市場(over-the-counter market)。不過,他認為亞洲本土市場的發展前景還是巨大的,亞洲約85%的能源衍生品交易需求都流向東盟衍生品市場,推動新加坡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場外能源衍生品交易中心。 兩大龍頭市場 有兩個市場不用擔心交易量的流失問題。它們是中國和印度。這兩個國家引領著亞洲商品衍生品成交量增長的龍頭。不過,這兩個市場的監管都非常嚴格,這對市場的發展當然是有利也有弊。一方面,中國和印度國內大部分企業的套保以及個人投資者的交易都只能在國內市場進行,導致本國交易所擁有較大的壟斷優勢。另一方面,外國投資者無法進入這些市場,又阻礙了海外資金對流動性的貢獻,也不利于中國和印度爭奪全球商品定價中心的地位。 不過,憑借著在本國取得的優勢,中國和印度一些交易所在全球排名中已經處于了領先地位。如中國的上海期貨交易所擁有全球最為活躍的三大金屬合約——鋅、螺紋鋼和銅期貨。 國際投資者非常希望能夠參與到這些市場中來,也相信這兩個國家最終會取消限制,這也很可能促使它們的成交量再次出現一大飛躍。不過,別期待得太早。羅森指出,中國無疑踏上了國際化路程,但它有著自己的速度。兩個國家都對外國投機資金的進入可能帶來的不安定因素顯得很警惕。 位于孟買的印度商品經紀公司Anand Rathi Commodities Ltd的研究主管Kishore Narne表示,關于開放外國投資者進入印度市場的相關措施正在一步步推進,印度的遠期市場委員會(Forward Markets Commission)也建議過讓國外參與者首先作為經紀商,而不是直接參與到市場中。不過目前還沒有任何進一步的相關商談。但新際期貨的羅森依然認為,印度的市場開放可能會早于中國,中國還需要更多時間。 中國行動迅速 然而,中國在向國外投資者開放最新上市的股指期貨市場時,動作卻出乎意料地快。今年4月16日第一個股指期貨品種——滬深300指數期貨上市不久,5月26日中國就宣布將制定相關制度允許合格境外投資者(QFII)參與股指期貨交易。不過對于具體的日程表還沒有明確。 此外,中國正在謹慎地邁出重要的一步:放松對人民幣匯率的管制。7月底,北京同意取消香港人民幣交易的諸多限制,銀行可以為任何公司開設人民幣賬戶進行人民幣支付,且可以為個人提供以人民幣計價的理財產品。8月17日,央行還宣布銀行間債市對外資開放,這意味著人民幣將借助債券市場進一步國際化。 不過,不管有沒有外資的參與,中國和印度的商品期貨交易市場注定將處于世界前列。而從截止到7月底的成交量來看,上海期貨交易所已經是2010年全球最大的商品期貨交易所了,成交量達2.65億手。其次是紐約商業交易所2.46億手,然后是鄭州商品期貨交易所2.25億手,大連商品期貨交易所1.42億手,洲際期貨交易所(ICE)1.25億手,印度多種商品交易所1.15億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1.06億手,倫敦金屬交易所0.68億手。印度國家商品和衍生品交易所的排名還遠遠落后,成交量僅為0.21億手。 雖然成交量數據不能反映交易總金額,但趨勢是很明顯的。考慮到未來經濟發展的趨勢,市場開放程度的提高,市場品種不斷增多,投資者參與成熟度的改善,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和印度的商品交易所還有著很大的發展空間。 新加坡加入爭奪 雖然中國和印度是亞洲的兩大龍頭市場,但它們的交易所的服務范圍僅限于國內,而其他亞洲小國家的交易所利用其國際化優勢再次開始了爭奪國際商品期貨交易份額的行動。自從麥格納斯·伯克爾(Magnus B?cker)去年12月擔任新交所(SGX)首席執行官后,他很快就開始著手新交所和其子交易所——新加坡商品交易所(Sicom)的商品衍生品交易業務。 新交所于今年2月22日推出了380 CST燃料油期貨合約交易,而新加坡商品交易所也分別在3月30日和4月22日上市了黃金和羅布斯塔(Robusta)咖啡期貨合約。7月,新交所和倫敦金屬交易所(LME)敲定了一項協議,上市LME金屬期貨合約的迷你版,并根據LME的價格進行現金交割。首先上市的將是銅和鋅期貨,隨后是鋼胚期貨,具體還需要監管部門的批準。伯克爾表示,在當前亞洲金屬交易熱情高漲時,這些迷你合約將為投資者提供投機、套保和套利機會。 日本如夢初醒 在亞洲東部角落沉睡已久的日本現在也開始采取措施重新找回它多年前在商品交易中的地位。20年前,日本曾占居了全球期貨期權交易量的近五分之一,尤其在商品期貨交易中表現突出。不過,近年來,由于種種原因,它的地位不斷下滑。 其中最明顯的一個問題是日本期貨交易的分散,這種分散不僅表現在交易所的繁多,還表現在監管的不統一。2008年之前,原本就不多的交易量被分散在七個交易所,各個交易所的交易方式有所區別,對投資者來說非常不便。監管方面,金融和商品期貨的監管法規和監管機構不一,就連各個交易所因為品種不同所受的監管也不一樣。此外,2005年日本商品交易法修訂條款加強了對投資者的保護,規定期貨公司不允許向個人客戶進行電話營銷等,負面影響就在于交易所在獲得個人客戶方面更為艱難,成交量不斷萎縮。 終于在2009年,日本開始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不斷采取措施挽回成交量,其中包括將七家交易所整合成目前的四家:東京工業品交易所(TOCOM)、東京谷物交易所(TGE)、關西商品交易所(KCE)和日本中部商品交易所(C-Com)。其中中部商品交易所已經宣布在2011年初關閉,其主要的兩大品種——汽油和煤油期貨由東京工業品交易所接管。東京工業品交易所也對東京谷物交易所的“兩三個品種”表示了興趣。交易所的整合可能還遠遠不止這些。日本政府已經計劃進一步統一衍生品市場,東京工業品交易所可能會和大阪證券交易所合并,不過雙方目前對此都表示否認。 除了整合外,日本交易所還在接收海外遠程會員,期貨公司也在開發海外客戶方面大下功夫。在交易時間上,也延長了很多品種的夜間交易時間,以吸引歐美套利交易者。 在亞洲其它市場不斷崛起的同時,這些措施不知道是否能夠挽回日本昔日在商品期貨交易的地位?讓我們拭目以待了。不過,日本必須改革其稅收體系,目前企業在日本進行交易都需要繳納高于其它國家的稅收。 新生力量不斷 當亞洲的老牌期貨市場在試圖重新獲得原有市場地位的同時,一批新成立的交易所也在準備躍躍欲試,如新加坡商品交易所(SMX)和香港商品交易所(HKMEx)。 新加坡商品交易所于8月31日開始營業,上市合約有以歐元計價的布倫特歐洲原油期貨(Brent-Euro Crude Oil)、美元計價的WTI輕質原油,黃金期貨和歐洲美元期貨。未來該交易所的產品線還將進一步拓展。香港商品交易所上市品種為以美元計價的黃金期貨。不過新加坡商品交易所和香港商品交易所的定位各有所不同:前者主要計劃為整個亞洲提供全方位的產品線,而后者主要希望發揮中國大陸和亞洲地區之間的橋梁作用。 這兩家新興交易所未來發展前景將會如何呢?我們擔心的是,從歷史經驗來看,雖然很多大宗商品品種在亞洲有著很重要的貿易地位,但在亞洲上市這些商品的衍生品并沒有為交易所帶來巨大的交易量增長。例如新加坡商品交易所上市的羅布斯塔(Robusta)咖啡期貨。越南和印度尼西亞是全球兩大主要羅布斯塔咖啡出口國,但該品種的衍生品交易絕大部分在倫敦國際金融期貨交易所(LIFFE)進行。 那么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利用國際化優勢和特色服務來吸引亞洲交易時段的投資者。例如讓香港商品交易所引以自豪的特色服務是,它可以通過建設在香港機場的貴金屬儲存室提供金銀衍生品的實物交割。此外,合約規格的特色化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相對于歐美等傳統期貨市場來說,亞洲是一個縫隙市場,直接和歐美競爭很難獲勝,那么就應該上市一些歐美交易所沒有,而亞洲需求很大的品種或獨特的合約規格。這方面的發展潛力還是挺大的。 新加坡商品交易所對此表示認同,雖然其最初上市的一套產品線都已經在其他交易所成功交易,但其合約設計有著其自身的特色,合約的部分規格設計是為了滿足交易所或亞洲地區客戶獨特需求的。例如新加坡商品交易所上市的黃金期貨合約是新加坡首個實行實物交割機制的黃金期貨合約。 未來潛力無窮 雖然預測金融行業發展是一件很難的事,但很少人會懷疑亞洲未來在場內商品衍生品市場的領先地位。羅森表示,亞洲的經濟增長軌跡表明,它未來將無疑成為全球GDP的最大貢獻者。隨著亞洲各國經濟金融發展和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市場自由度的不斷提高,以中國、印度、新加坡、日本為代表的國家將為亞洲商品衍生品市場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未知的只有一個:到底哪些國家的交易所將在未來巨大的增長空間中獲得最大的那塊蛋糕呢?
相關資料:
1,黃金T+D 和 紙黃金 交易的比較
2,黃金T+D 與 黃金期貨 交易的比較
3,黃金“T+D”規定
4,黃金T+D介紹
5,黃金T+D在線預約開戶
6,黃金T+D在線問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