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英國《金融時報》旗下歐洲基金業報道刊物“Ignites Europe”的記者Madison Marriage發布了一篇報道,名為“操縱金價的擔憂給投資者敲響警鐘”。它揭示了可能從結構層面操縱倫敦黃金定盤價的方式。對一家主流媒體來說,披露這樣的信息無疑是一種“突破”。它等于變相承認,繼Libor利率、能源市場、信用衍生品之后,金銀這類商品的市場也可能給別有用心的人可乘之機。 不過,現在我們點擊原文鏈接已經看不到這篇文章了,《金融時報》網站顯示,該頁面不存在。 到底這篇文章提到了哪些金價操縱,有什么值得警覺的地方?在正文“消失”以前,谷歌[微博]的cache已保存了全部內容,華爾街見聞留存了原文的“遺照”放在底部僅供參考,讓我們看看其中有什么不便明說的“秘密”。 文章開篇引用了一家顧問公司Fideres的分析結果: 2010年1月到2013年12月,全球半數的黃金交易價可能都是人為操縱價。 文章明確指出,德國與英國的監管機構正在調查有關所謂“倫敦金定盤價”受操縱的指控,具體來說,是德意志銀行、匯豐、巴克萊、法國興業銀行和加拿大豐業這五家銀行每天兩次設定這一黃金定盤價的過程。 文章介紹,Fideres研究發現,金價在上述五家銀行每天兩次舉行電話會議期間有規律地漲跌:會議一開始,金價就頻頻攀升或下跌,幾乎是在會議結束那一刻,金價就漲到日內交易高峰或是低谷,然后走勢又大逆轉。 這樣的模式可能證實了五家銀行遭到指控的“合謀行為”。 Fideres總結認為: 這體現出,為了讓銀行現有持倉或掛單獲利,與會的銀行在根據可能在會議開始以前預先定下的策略推升金價。 Fideres的一位合伙人Alberto Thomas表示: 有一半時候金價的動向都很可疑。它們并不是你考慮到正常市場因素之后會預料的結果。 實物黃金交易商GoldMoney的研究主管Alasdair Macleod說: 銀行能設定價格,他們就占據了優勢,因為他們知道自己要揣著哪些訂單。可能他們就在拿系統賭博。 Thomas還說,養老基金、對沖基金、商品交易顧問和期貨交易員最有可能因此蒙受損失,許多這類組織“肯定準備”提起訴訟。 律師事務所Quinn Emanuel的合伙人Daniel Brokett透露,和多位擔心可能面臨上述損失的投資者交談過。 ETF的最大供應商之一ETF Securities經銷部門主管Matt Johnson預計,如果證實了有機構密謀操縱金價, 要是投資的產品到期價取決于這類定盤價,這樣的投資者可能受到嚴重影響。 美國律師事務所Labaton Sucharow的合伙人Gregory Asciolla認為: 投資者有理由擔心。他們密切關注此事,如果調查到了某些東西,出現全球性的起訴,我也不會意外。 文章稱,歐美監管機構已采取行動,相關嫌疑銀行也受到影響。 德國監管機構德國聯邦金融監理署(BaFin)已經對金價操縱展開調查,并要求德意志銀行提供文件。這家銀行今年1月決定不再這樣操縱金銀定價。 繼調查Libor等重要基準操縱及類似的外匯市場操縱后,英國監管機構金融行為監管局(FCA)也擴大了調查范圍,正在審查黃金和其他貴金屬的定價方式。 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據報道已經私下召開會議商討黃金操縱。不過,CFTC拒絕向《金融時報》承認此事,也未否認在進行調查。
相關資料:
1,黃金T+D 和 紙黃金 交易的比較
2,黃金T+D 與 黃金期貨 交易的比較
3,黃金“T+D”規定
4,黃金T+D介紹
5,黃金T+D在線預約開戶
6,黃金T+D在線問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