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貨幣是否屬于國際貨幣不能由自己去說,而應該由市場決定。在市場決定的過程中,該貨幣背后的國家經濟具有足夠的競爭力;該貨幣背后的國家金融市場十分發達,且這種貨幣應該可兌換;此外,該貨幣所運行的環境持續保持穩定等,都是必要的參考因素。” 2009年的9月16日,正值全球金融危機下,雷曼兄弟破產一周年,在外交部為中國參加G20會議而召開的匹茲堡記者問答會上,當記者問到人民幣國際化的問題時,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助理郭慶平說,按照上述條件衡量,人民幣目前距離國際貨幣仍有差距,對人民幣國際化這一概念也應持謹慎態度。 人民幣跨境出擊 金融危機給人民幣走出去提供了一個難得機遇。 “中國自身認識到人民幣走出去對中國經濟有很大幫助,中國金融的穩定需要人民幣在跨境貿易中擔當一定作用。”美林中國經濟學家陸挺認為,金融危機也為人民幣走出去提供一定空間,“當市場看到,原本以為穩定的歐美其實并不穩定,他們也會希望有一個新興市場國家的貨幣可以選擇,特別是這個國家有穩定的金融體系和穩定的匯率。” 在跨境貿易結算前人民幣經歷幾個重要時期:1994年1月1日,人民幣的匯率雙軌制并軌,匯率由統一的外匯市場供求關系決定;1996年12月試點經常項目下人民幣可自由兌換;2005年7月21日,中國宣布允許人民幣匯率有管理的浮動。 而人民幣走出去的重要嘗試則是跨境貿易的人民幣結算試點啟動。 2008年12月2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對廣東和長江三角洲地區與港澳地區、廣西和云南與東盟的貨物貿易進行人民幣結算試點。2009年7月,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試點的管理辦法和實施細則公布,上海、廣州、深圳、東莞、珠海五個試點城市的400多家企業獲得試點資格。隨后的八九月份,國家稅務總局出臺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出口退稅有關事項的通知,海關總署也進一步完善了報關的相關操作細則。 “當一家試點企業有意愿,并且與貿易伙伴簽訂一個以人民幣計價的貿易合同。對方伙伴如果愿意以人民幣支付款項,整個合同就算簽訂完成。”交通銀行國際業務部高級經理楊敏在解釋試點業務時說,銀行表示,境外企業的人民幣來源有三個途徑。一是企業可以用自有人民幣款項支付;二是向境外參加銀行申請購買人民幣;三是向境外參加銀行或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向境內結算銀行申請貿易融資,貸得人民幣用于支付。 由于跨境貿易結算試點需要大量境外參加銀行,“先前境外企業和境外銀行對人民幣知之較少,而通過人民幣結算和國內銀行的政策宣傳,熟悉程度正在慢慢建立。”上述結算試點銀行相關人士說。 據郭慶平9月16日在匹茲堡新聞會上的介紹,經過兩個月的磨合運行,一些政策得到了進一步完善,近期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量明顯增加。“截至上周末(9月11日)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量已達到7000萬人民幣。” 距離國際化還有多遠? 為了配合人民幣走出去,中國政府在香港市場發行人民幣債券,并于外國央行和貨幣當局建立貨幣互換協議。截至2009年3月末,人民銀行先后與韓國、香港、馬來西亞、白俄羅斯、印度尼西亞以及阿根廷的央行及貨幣當局簽署了總計6700億元人民幣的六份雙邊本幣互換協議。 “由于境外持有的人民幣缺乏投資渠道,人民幣債券在海外發行相當于在自由的經常貿易項下和不自由的資本項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而貨幣互換安排本身是金融危機下的特殊舉措,但當貨幣拆借已恢復至金融危機前的水平時,貨幣互換也能促進人民幣從資本項目下走出去。”陸挺表示。 但是人民幣國際化的起步還需要許多條件。貨幣互換并不意味著人民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而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起步階段的市場也還有待培育。相比于初期的火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的業務開展之后增長較慢。 “以人民幣結算需要中方企業有較強話語權,但在外貿環境不好的情況下中方企業很難強勢。”上海一家試點企業的財務部人士表示,境外企業有大量美元在手,要使用人民幣結算,談判十分艱巨。 在試點企業發現難以尋找到愿意以人民幣結算的貿易對手時,銀行也存在有時整個一星期都沒有業務的情況。 中國銀行公司金融總部產品與營銷總監程軍近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造成試點業務開展不順利的原因,還包括政策不夠完善、海外人民幣存量少、試點范圍小等原因。 盡管如此,不少經濟學家仍十分看好人民幣的未來。中金經濟學家哈繼銘在一則經濟報告中表示,“中國目前進出口貿易人民幣結算比例微乎其微,正如日本的70年代;但日本從1980年代開始推動使用日元進行貿易結算,10年期間日元占出口結算的比例擴大到40%,因此人民幣的貿易結算未來空間較大。”
相關資料:
1,黃金T+D 和 紙黃金 交易的比較
2,黃金T+D 與 黃金期貨 交易的比較
3,黃金“T+D”規定
4,黃金T+D介紹
5,黃金T+D在線預約開戶
6,黃金T+D在線問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