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香港證監會主席方正與副行政總裁張灼華接受了包括證券時報在內的四家媒體聯合專訪。方正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提問時表示,香港已在技術層面上為人民幣國際化試點以及人民幣計價金融產品的推出做好充分準備,剩下的就是政策的配合,“而政策的配合,歸根結底是市場的配合”。 目前,香港銀行體系尚有600億人民幣儲備,總量還是比較小,而香港從2007年首次發行人民幣債券至今,已有380億人民幣債券在吸收這些人民幣。“香港本身的債券市場較小,而真正活躍的是股票和各種衍生權證市場。”張灼華表示。當證券時報記者提及“影響推出人民幣產品的關鍵因素”時,張灼華稱,“政策上要允許企業和機構可以大規模開立人民幣賬戶,人民幣存款的基礎也應更加鞏固,比如外匯管理局資本項目下的人民幣匯兌是否可以考慮在目前每人每天3000美元的基礎上給予擴大。” 另外,市場的配合也很重要。香港開展人民幣結算試點以來,貿易交收只有3億人民幣左右。“這主要是由市場的客觀環境決定的,人民幣貸款成本較高,且目前人民幣存在升值預期,在利率和匯率雙重風險下,市場上卻沒有任何風險對沖的工具,這是影響企業選擇用人民幣結算的主要原因。”方正指出,“推出可*的對沖工具,并且允許在香港用人民幣結算的企業自由投資,是值得研究的。”
2003年CEPA協議簽署之后,兩地金融服務業進一步融合,金融機構被允許相互滲透對方的市場。據方正介紹,目前已有45家國內金融機構開赴香港,設立分支。“我們對CEPA框架下過來的中資背景券商和基金寄予很大的期望,期望他們利用好香港的平臺,做大做強,成為市場的中堅分子,”張灼華表示,“海通(香港)管理的海通大中華機遇基金已經于去年年底獲得香港證監會批準,允許對普通投資者進行公開銷售,這是CEPA框架下的第一只公募基金。這些國內大券商在內地擁有豐富的管理經驗和技巧,香港同樣認可這些機構,我們希望看到越來越多這樣的產品。” 對于A股市場即將推出的融資融券和股指期貨業務,有分析人士認為兩項措施的推出將在A股和H股之間形成套利機會,隨著價差的收窄,將削弱香港市場投資成本低廉的優勢。方正表示,創新業務是國內證券市場走向成熟的必經階段,“不必擔心由此產生的A股和H股溢價縮窄的問題,因為A股和H股最終會變得沒有分別,而A股市場越是成熟,吸引的資金越多,'中國效應’越會帶動更多的境外投資者關注香港市場。”方正說。
相關資料:
1,黃金T+D 和 紙黃金 交易的比較
2,黃金T+D 與 黃金期貨 交易的比較
3,黃金“T+D”規定
4,黃金T+D介紹
5,黃金T+D在線預約開戶
6,黃金T+D在線問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