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來說,人民幣匯率處在一個非常尷尬的境地,如果人民幣升值,必然會對剛開始復蘇的出口部門帶來嚴重的打擊,并且造成巨量外匯儲備的貶值。然而如果人民幣保持對美元匯率不升值,將使得人民幣在美元不斷貶值的過程中“被貶值”,直接造成美元貶值造成的通貨膨脹通過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輸入到中國國內。更為嚴重的是,中國通過人民幣的低匯率換取的高出口數據的本質是通過*賣國內資源得到的,先不說通過這種方式獲取的“經濟增長”投入產出比有多低,就說在有限的資源下,這種方式也不可能長期持續。 因此,人民幣是否升值已經處于一個尷尬的地步。其實反觀中國政府近年對經濟的觀點和處理方式,我們可以發現,中國政府一直希望在付出盡量少的代價甚至不用付出任何代價的前提下去解決經濟中存在的問題,諸如經濟“軟著陸”的提法就是希望在經濟發展速度不降低的前提下解決投資過熱等問題。然而這種想法真可行嗎? 世界上沒有什么事情事能夠在不付出就能得到收獲的,而在做一件事之前需要考慮的只是投入與產出孰輕孰重,而在不論怎么做都要遭受損失的情況下只能選擇盡量減少損失,正所謂兩害相權取其輕 兩利相權取其重,我們不能幻想有一種魚和熊掌兼得的“和諧”的解決途徑,而應該充分演繹升值與不升值對中國目前與將來發展的影響的博弈。 正如文章開始時所說的,人民幣升值與否關系的是中國經濟現在與未來,在我們大力強調“可持續發展”的時候,我們著實應該將未來的發展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也就是說,人民幣升值是必須要進行的。 但是人民幣升值并不是簡單的放開分民幣的匯率,讓這個數字在市場中隨意變動而已。由于匯率問題已經嚴重牽扯到了中國經濟的核心,因此,人民幣升值的過程中必須要有其他相關的配套措施與解決方案相配合。 人民幣升值首先影響的是出口部門,不可否認,改革開放以來,出口部門為國內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在出口退稅的政策下,出口部門也逐漸成為了財政的一個不小的負擔。并且,依*技術含量不高的產品只有通過價格戰才能夠獲得國外的訂單,雖然目前出口部門為GDP做出的貢獻很大,但是這樣的模式是不可持續的,并且正因為出口部門為GDP做出的貢獻太大,造成了一旦出口部門的增長不可持續,整體經濟就走弱的不健康格局,因此,作為人民幣升值的配套措施之一就是要逐步降低出口部門在經濟中的比重。 所謂降低出口部門在經濟中的比重并不是通過直接打擊出口部門來實現,因為這會造成整體經濟的衰退,而只要人民幣升值,政府在不作為的情況下這種效果就是立竿見影的。而筆者所謂的降低出口部門的比重就是指在基本維持出口部門不變的情況下,提高其他部門對經濟的貢獻率。而這項任務就落在了投資和消費的身上。 投資對于拉動經濟,其效果非常明顯,2008年底4萬億投資的推出立即穩住了中國經濟,使得09年保八木匾順利實現,然而卻會動不動就帶來基礎社會投資過熱的情況,并且一個投資項目完成后并不會產生新的經濟增長點,因此,不應該繼續擴大投資的規模。在這里,我提到的是不擴大規模,也就是說要維持現在的規模,為什么?因為縱觀全國,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參差不齊,主要是東部沿海地區發達,中西部地區落后,也就是說,即使在投資最熱的時期,這個熱也只是體現在東部沿海地區,而這些投資額度就算放到整個中西部欠發達地區也仍然不夠,因此,投資是必須要繼續的,但是需要嚴重的偏向中西部欠發達地區,一旦中西部地區得到了基礎設施投資的項目,首先這些項目的建設會為當地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這樣由于出口部門受影響而失業的民工群體就能夠得到新的工作機會,這會削弱出口受影響對整個經濟和社會的沖擊。 而當中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成效后,政府應當引導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勞動力輸出的地區遷移。首先由于東部沿海地區追求產業升級,不再青睞勞動密集型產業,其次由于勞動力流動帶來了諸如春運,留守兒童等迫切的社會問題,如果能夠將勞動密集型產業引導至勞動力輸出地區,首先就能夠直接在當地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同時會帶動周邊服務業的發展,更重要的是,當民工的工作地點離家不遠的時候,留守問題就能夠得到解決。 在此我要提出的一個觀點,目前國內有一種聲音,就是應該拋棄勞動密集型的制造業,轉向附加值高的服務業以及知識密集型產業,但是大家想一想,中國有超過13億人口,高科技產業生產效率高,能夠提供多少就業機會?服務業?那么幾億人都從事服務業,他們向誰提供服務去? 所以,在中國人口數量大,耕地數量少并且耕地品質參差不齊的情況下,中國任何類型的經濟都必須是建立在牢固的制造業的基礎上的,我們用一億件襯衣換美國人一架飛機并不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錯,問題是出在國內匯率政策以及資源配置政策不足以應付現有的經濟現狀。 同時,政府需要推動出口部門的產業結構改革,首先是提高高附加值產品在出口中的比例,其次推動國內市場對勞動密集型產業產能的消化能力,我們政府能夠從財政撥款貼著錢去支援外國人消費中國產品,為什么就不能貼錢支援中國人買中國產品呢?這才是實實在在提高民生的措施。 除去投資,剩下的一個老大難的問題就是消費,拉動內需每年都在說,但是真有成效嗎?每次拉動內需的潮流后剩下的總是以資產價格為首的物價的大幅上漲,如果消費已經到達拉動物價上漲的地步了,說明我們的產能并不過剩啊,為什么還需要再拉動內需呢?因為我們的消費并沒有被真正的拉動,中國存在一個普遍的現象是有錢不敢花,花也是被消費。其根本原因還是我一直在文章中提到的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教育,住房和醫療。這三塊的問題并不是通過提高百姓收入就能夠實現的,因為當大家的收入都在同樣提高的時候,實際上大家的收入都沒有提高,這不過是玩了一個數字游戲而已。而不論是住房還是醫療,他們之所以成為壓在人民頭上的大山,就是因為在目前的體制下,他們堂而皇之的利用壟斷的權利在謀取暴利,而處于弱勢群體的老百姓只能默默咬牙吞下這些苦果,對于這些問題更詳細的分析和解決我將另外撰文進行分析。總之,一天不撬動這三座大山,要提高消費能力就是在扯淡。 在人民幣升值的契機下,國內應該晚上資源價格形成及配置機制,在中國目前的國情下,國內某些政府部門不但不是調節經濟發展的穩定器,反而正是由于這些部門的存在使得很多問題嚴重化,以煤電價格聯動為例,近年煤價市場化以后大幅上漲,但是電價確實由政府確定的,因此在煤價上漲以后電價沒有上漲,其結果就是煤炭價格上漲并沒有傳導到出口制造部門,而電力部門的利潤就直接被轉移給了國外的消費者,這正是我提到的*賣國內資源的一個例子。 再說一個例子,公路運輸中超限超載運輸屢禁不止,為什么會這樣?作為運輸物流機構這樣一個處于中游位置的產業,上游部門包括油價過路費以及各種管理費用在增加,而下游需求部門也在拼命壓低物流運輸產生的費用,這樣就形成了上下游產業一起擠壓中游產業的情況,在利潤被嚴重擠壓的情況下,不通過超限超載,運輸司機連成本都找不回,而這并不是他們自己造成的。 從上面的兩個例子可以看到,目前中國國內由于這種畸形的資源定價機制的存在,使得在一條產業鏈中處于中游的產業往往處于非常困難的生存狀態,在人民幣升值的時候,一定要同時改革這項機制。 最后不得不提的一點是,在人民升值的過程中,中國的外匯儲備必將貶值,目前的主流觀點是中國改善外匯儲備結構的主要方式是將美元轉換成歐元等其他貨幣,然而可以看到,在金融危機中,不論是美元還是歐元日圓等其他國家貨幣,在貶值的漩渦中都無法獨善其身,匯率的變動不過是體現誰貶值的更快一點,如果僅僅把目光集中在貨幣上,那即時人民幣不升值,外匯儲備仍然在縮水,因此,中國應該加大外儲結構中價值穩定的大宗商品如黃金石油等商品,這些商品具有良好的抗貶值的作用,而近兩年以黃金為首的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其本質就是其價值的標的物美元貶值引起的。 總的來說,人民幣必須升值,但是不能單純的進行升值,政府需要作出很多努力使得人民幣升值從危機變成中國經濟再度發展的契機。
相關資料:
1,黃金T+D 和 紙黃金 交易的比較
2,黃金T+D 與 黃金期貨 交易的比較
3,黃金“T+D”規定
4,黃金T+D介紹
5,黃金T+D在線預約開戶
6,黃金T+D在線問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