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人民幣而言,是否升值、匯率機制改革是當前的短期話題,走出去、國際化是未來的長期話題。這兩者是否有內在的聯系,誰是手段、誰是目標呢? 在中信銀行副行長曹彤看來,人民幣匯率改革是實現人民幣國際化的手段,人民幣國際化本身才是目標。手段應該服務于目標,絕不能替代目標。 曹彤在2008年獲得《亞洲銀行家》“最有前途的年輕銀行家”大獎。近10年來,他一直致力于人民幣國際化的研究與實踐,相對應“歐洲美元”而提出的“亞洲人民幣”的概念,具有突出意義。 《第一財經日報》本期“金融家思想力”就此問題,與曹彤進行了深度對話。 投機產生的價格 不是真價格 第一財經日報: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目前主流的判斷是人民幣相對美元被低估了。你怎么看這個問題? 曹彤:我不認同這個判斷。在當前經濟金融環境之下,幣值高低是一個無法說清楚的問題,非常難以量化。 比如石油價格,在2008年初是70多美元/桶,年中7月達到147美元/桶,到12月又跌到32美元。但實際上,價格如此起伏的背后,全球原油供需市場并沒有出現大的結構性變化, 32美元/桶的時候并不意味著供給出現了那么大增長,147美元/桶的時候也不意味著需求有多么膨脹。也就是說,金融市場交易出來的價格并不是與真實經濟相符的一個價格。 上世紀70年代初全球進入浮動匯率時代以來,全球大宗商品和貨幣的價格,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由供需雙方協商確定,而是轉由各類交易所,包括無形交易機制,自由交易產生最終價格。近20年來,隨著虛擬經濟加速膨脹,這種交易日益不同于我們通常理解的基于供需基礎的實體經濟交易,超量貨幣以投機為目的的交易占比日益提升,且日益起主導作用。這樣的交易價格是失真的。 用這個邏輯來看匯率。比如日元,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年中,大約一年的時間,日元對美元匯率從105升值到85,升值了20%。但是,你認為這意味著日本經濟的競爭力在短短一年內相對美國提高了20%嗎?或者你認為,在與日本之間的國際貿易往來中,需要在一年的時間跨度內,對沖20%的匯率風險嗎?如果是這么高的實體經濟風險,這筆生意還有人做嗎?無疑,這是一個貨幣現象,是因為金融危機導致貨幣避險傾向迅速上升,拋售美元轉持日元所致。那么,這個匯率是均衡的嗎?它對實體貿易往來又有什么裨益呢? 日報:你的意思是,金融市場交易產生的匯率,并不是真實匯率,或者說相對于實體經濟來說,是失真的。 曹彤:是的。同樣,對于人民幣也有大量的投機交易,如熱錢流入、海外NDF(無本金交割遠期外匯交易)等,也已經變成了一個博弈,我不認為此時國際外匯市場——比如NDF交易——能產生出一個均衡的真實價格。 在虛擬經濟沒有膨脹以前,參與匯率交易的主體主要是有國際貿易往來的真實需求者,需要對沖貿易領域的匯率風險,這時交易產生的價格是比較真實的。但現在的交易概念已經遠遠脫離了這個范疇。 所以,全球超量貨幣交易形成的匯率不能說是均衡匯率。很多人主張自由浮動形成的匯率,開放環境下外匯市場交易產生的匯率,就是真實的、均衡的匯率,我看不一定。 尤其是在當前虛擬經濟膨脹的大背景下,我認為通過開放市場、自由交易能產生均衡價格(無論大宗商品還是匯率)的邏輯沒有依據,此種觀點需要重新認識,甚至更新。也因此,以完全自由浮動作為匯率改革目標,希望以此產生均衡匯率的觀點,本身就是個偽命題。
相關資料:
1,黃金T+D 和 紙黃金 交易的比較
2,黃金T+D 與 黃金期貨 交易的比較
3,黃金“T+D”規定
4,黃金T+D介紹
5,黃金T+D在線預約開戶
6,黃金T+D在線問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