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中國駐歐盟使團團長吳海龍來到歐盟地區委員會發表演講。在法國總統奧朗德下周訪華前夕,吳海龍的演講向歐洲傳達出這樣的信息:希望中國與歐盟增進戰略互信,共享發展機遇,成就共同夢想,使中歐關系成為21世紀國際關系的典范。 吳海龍說,共同成就夢想必須管控好分歧和矛盾。中歐雙方經貿摩擦有所上升,“我們不必也無需回避這些分歧和矛盾,但應該理性看待和處理有關問題。要解決分歧,爭吵和對抗是最不明智的選擇”。 然而,僅僅兩天前,歐盟委員會就再次傳出對華“挑釁”的新苗頭。路透社4月16日引述歐盟外交官的話說,歐委會貿易委員德古赫特準備尋求歐盟成員國的支持,以求對中國電信[微博]企業華為和中興發起反補貼調查,如果成員國不予支持,那么歐委會將單獨行動。 中歐之間的兩大議題——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和對華軍售解禁——并沒有多少進展。反而近年來,歐盟將不斷上升的中歐貿易摩擦歸咎為中國的傾銷和補貼,由此發起的針對中國太陽能等行業企業的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不斷。 但是貿易糾紛的“雙刃劍”作用,也同樣招致歐盟境內部分企業的反對。 如果說中美關系存在著較多政治摩擦,那么中歐關系存在較多經濟摩擦就是不爭的事實;尤其是在歐洲政治“換屆”的背景下,矛盾可能越發突出。 中國新領導層已完成登臺亮相;歐盟權力機構將在明年迎來選舉年,先是歐洲議會2014年選舉,接著以巴羅佐為主席的歐盟委員會在2015年換屆,同樣還包括德國在內的成員國大選。因此,至少在未來兩年內,中歐關系將處于調整期。 在中國一方,“中國夢”的提出也將中國的對外關系重新定義。吳海龍大使即在18日當天解釋說,中國夢的重要內涵是要與世界同分享。中國實現夢想的過程,將有利于成就歐洲聯合自強、穩定繁榮的“歐洲夢”。 吳海龍給出的具體實現途徑是:有效結合和對接“十二五”規劃和“歐洲2020”戰略,制定中長期合作規劃,盡早啟動投資協定談判,深入挖掘雙方在城鎮化、高科技和綠色經濟等領域的合作潛力。同時雙方應堅持市場開放,反對保護主義,共同營造開放、寬松、便利的政策環境。 但是,中歐仍存在“同床異夢”的可能。盡管德國總理默克爾曾稱,歐洲走出債務危機陰影至少需要五年,但實際可能需要更長時間。在此期間,歐洲一方面需要中國這個第二大貿易伙伴的投資來促進經濟恢復,另一方面又需要對所謂的“中國威脅”保持警惕。而中國仍需要歐洲這個第一大貿易伙伴來持續帶動出口、為保持經濟增速做貢獻。 兩者的碰撞在所難免。 “向母艦發射的魚雷” 就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一事,歐洲一直與中國周旋不斷。如果承認了,那么歐盟企業將更難與中國企業在歐洲展開競爭。向中國發起貿易戰,便成為了最佳選擇。 歐盟貿易委員德古赫特在2010年2月擔任此職前,曾任比利時國際貿易部長和副首相,其自身亦是自由貿易主義者。但是,此時歐債危機已經爆發,歐洲企業在宏觀經濟的衰退中越發變得保守。這與德古赫特前任曼德爾森在任時的樂觀年景已是不同。 在德古赫特的工作下,歐盟首次對中國征收了反補貼稅,理由是中國向一家大型銅版紙生產商提供了低于市場價格的貸款和房地產。德古赫特把目標對準政府補貼。《金融時報》報道稱,德古赫特的一位助手將2011年銅版紙案比作“向母艦發射的魚雷”。 如果說銅版紙案尚是魚雷,那么將中國稀土出口訴至WTO和對華太陽能產品反傾銷,就是歐盟發出的“炮擊”。歐盟開始在“雙線”對華作戰。 歐盟委員會3月6日命令海關對從中國進口的太陽能產品執行登記手續,這是反傾銷調查行政性程序之一。但是卻由此間接造成了中國輸歐太陽能產品在海關受阻,原因是進口中間商認為歐盟必將對華征收反傾銷稅,因此不愿承擔其后可能帶來的稅收回溯期內的損失。 德古赫特的發言人約翰·克蘭西(John Clancy)在電話中對本報解釋說,歐盟完全依法進行反傾銷調查,登記手續也是正常的慣例。克蘭西稱,不能對正在進行中的調查本身置評,也無法就(中介)公司行為發表看法。 然而,歐盟境內的數個太陽能企業行業協會已團結起來,反對支持對華太陽能反傾銷。數家歐洲企業對本報表示,他們只要一個自由的市場,不想要不該由企業承擔的政治壓力。 為此,歐盟委員會召開了數次聽證會,其中也包括由中國商務部下屬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帶領9家中國企業參加的聽證會。 中國商務部下屬《國際商報》3月14日報道稱,針對中方提出的抗辯,歐委會沒有做出表態。出席聽證會的晶奧太陽能負責人姚子然表示:“我們準備了3頁紙,20多個問題,而歐方只準備了半頁紙的材料。歐方的做法是避而不答。” 但是時間已越來越緊張。歐盟委員會去年9月對中國太陽能面板展開反傾銷調查,11月開始調查是否存在非法補貼。歐委會最遲將在三個月后的6月6日,決定是否對中國產品征收臨時性反傾銷關稅。確定征收最終懲罰性關稅的最后期限是12月5日,但需要歐盟成員國進行投票。 而需要歐盟成員國投票這一點,也成為中國的突破點。德國總理默克爾去年訪華時,就傳達出了政治解決中歐太陽能貿易爭端的表態。而中國也早已習慣直接與歐盟成員國商談貿易合作。 “危險的競爭對手” 現在,華為和中興又再次出現在德古赫特的議事日程中,并開始搜集相關證據,為歐委會單獨行動做好準備。實際上,德古赫特在上月的一次論壇上即公開表示,歐委會現在還未收到相關企業對此的申訴。分析稱,這實際上是他在爭取支持。 華為和中興等中國企業否認了關于它們違反貿易規則的指責,稱自己只是比競爭對手更靈活而已,而那些存在爭議的補貼與歐盟大量給予自身公司的補貼類似。 此案有別于歐盟以往對紡織或陶瓷等低端商品的關注,而是把矛頭對準引人注目的高科技業務。布魯塞爾當代中國研究所喬納森·霍爾斯拉格曾對媒體表示,中國將會“把這種做法視為宣戰”。 但在去年此爭端剛剛爆發、德古赫特搜集證據之際,《金融時報》的報道稱,歐盟正尋求派遣一個技術小組,帶著中國人可能考慮購買的政府債券投資組合前往北京。 歐盟還尋求讓中國出資,以幫助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微博](IMF)的資本金基礎擴大7000億歐元——這將讓歐盟有更多的火力抗擊危機。這類任務已變得越來越緊迫,因為危機的再次加劇使人們擔心,希臘債務危機可能蔓延至西班牙和意大利。 而中國在歐債危機之初非常積極也是力所能及的對歐洲施以援手。從國家主席到政府總理,都在不同場合做過類似表態。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溫家寶也在2012年在中國召開的夏季達沃斯論壇做出重申。直到今年4月博鰲論壇時,中國主權財富基金副董事長高西慶才表示,中投已經停止購買歐洲債券。 中國似乎一直期望歐盟在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上做出讓步。即使中國有時并沒有明確提出,但它一直籠罩著相關談判。而部分歐盟官員先前也相信,他們或許可以通過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來換取財政援助。 如果承認了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那么歐洲企業也將在本土市場上更加難以與中國公司競爭。而身處經濟衰退中的一些歐洲企業變得日益要求針對中國的一些貿易做法采取行動。 當代中國研究所霍爾斯拉格表示:“經濟危機讓許多成員國希望保護它們幸存的產業,這讓中國看起來更像一個競爭對手,而不是一個經濟合作伙伴。” 歐洲議會貿易委員會也對中國表示出了警惕。其德國籍委員丹尼爾·卡斯帕里表示:“我們與中國存在多個問題,我們沒有得到足夠令人信服的答案。在中國開放的過去20至25年間,我們喪失了許多制定‘警戒線’的機遇。現在制定的難度與日俱增。” 德古赫特還指責中國為企業提供非法補貼,并提議了一項新的法律,以允許歐盟對未能向歐洲公司開放公共采購的政府采取報復措施。一位歐盟官員對媒體承認:“我們看到的是,歐洲某些產業的人士措辭更嚴了,采取行動的意愿更強了。在大多數情況下,中國是他們最危險的競爭對手。” 而《金融時報》引述一位中國外交官回應稱:“問題或多或少與歐洲自身有關。我認為將中國視為替罪羊是不公平的。”
相關資料:
1,黃金T+D 和 紙黃金 交易的比較
2,黃金T+D 與 黃金期貨 交易的比較
3,黃金“T+D”規定
4,黃金T+D介紹
5,黃金T+D在線預約開戶
6,黃金T+D在線問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