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看來,美聯儲“縮表”時間已明白無誤會提前。不過,“縮表”和加息不同時推進,這讓市場也多少得到安慰。聽聯儲多位權重決策者的表態,最終決議極可能選擇“漸進和可預測”及被動縮表方式,給經濟與市場帶來的影響應能鎖定在預期范圍內。 繼三個月連續加息兩次之后,美聯儲收緊貨幣政策的聲音再度加碼。據美聯儲最新會議紀要,包括紐約聯儲主席杜德利、舊金山聯儲主席威廉姆斯(30.06, -0.32, -1.05%)等在內的多數FOMC成員建議今年晚些時候或明年某個時候開始縮小聯儲資產負債表規模。雖然“縮表”目前還只是“鷹”派的個人主張,但最終上升為聯儲決議已無懸念。 金融危機期間,美聯儲先后啟動了三輪量化寬松(QE),希望借此壓低長期利率,向銀行系統注入更多流動性,最終刺激投資、就業和經濟增長。不僅如此,美聯儲中間還推出“扭轉操作”,即通過賣短買長的再投資,將資產負債表規模維持在歷史高位。美聯儲目前表內資產規模為4.5萬億美元,其中國債2.46萬億美元,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為1.79萬億美元,另外還有近0.2萬億美元機構證券。 先得承認,QE確實對危機中的美國經濟發揮了力挽狂瀾的作用,在QE結束后,美聯儲通過債券投資向美國財政部上繳了共計3087億美元的利潤,在充當了最大債主角色后又轉身為財政部的大“金主”。然而,“擴表”畢竟是一種非常時期的臨時貨幣政策工具,龐大的資產負債表規模必然增加美聯儲貨幣政策管理難度,也給金融市場埋下了不安因素;更為重要的是,美聯儲認為經濟生態與趨勢符合預期。除了通脹指數超越2%的控制目標外,3月美國國內失業率大降至4.5%,刷新10年低位。與此同時,密歇根大學3月消費者信心指數為96.9,環比與同比均出現了顯著上漲。而所有這一些,都構成了美聯儲“縮表”決策的直接依據。 但是,“縮表”畢竟還是在賣出表內資產的同時收回市場上流通的美元,也就是減少市場上真實的貨幣數量,不僅可能使市場利率尤其長端利率走高,推升企業融資成本,而且還可能進一步提振美元,債市與股市都將受到打擊。而相對于加息,“縮表”所產生的沖擊可能更直接。由此,市場對美聯儲何時邁出“縮表”的腳步、以什么方式與怎樣的力度“縮表”,變得格外敏感。 一般而言,美聯儲會先公布資產負債表計劃,以給市場消化“利空”的穩定預期,其中削減資產負債表的具體時點,按美聯儲決策者的暗示是在加息“進行了一段時間后”。算上去年的一次加息,美聯儲在結束QE后已升息三次,利率目標區間已升至0.75%至1%,按美聯儲最新綱要預計,今年聯邦基準利率中位數將逐步上漲至1.38%,這就意味著今年至少還有兩次加息,而且時間最有可能是6月與9月。 據此,摩根大通預計,今夏將是美聯儲公布“縮表”計劃的窗口期,而正式移除表內資產最早要等到年底才有行動。與此同時,考慮到2018年聯邦基準利率的中樞將進一步上移到2.13%,因此也不排除實質性“縮表”會推遲到2018年上半年。值得注意的是,據紐約聯儲最新調查,投資者原來預計美聯儲至少要等到2018年中期才會開始縮表,現在看來,“縮表”時間已明白無誤會提前。不過,由此可以肯定的是,“縮表”和加息不會同時推進,這讓市場也多少能得到些安慰。 從理論上說,“縮表”有三種方式:一是拋售現有資產,二是停止到期債券再投資,三是買短賣長,快速縮短持有資產的久期。而在拋售方式上,還有一次性與逐步拋售之分,停止投資方式也有全面直接停止與分批漸次停止之別,賣短買長也有個配比問題。聽美聯儲多位權重決策者的表態,最終決議極有可能選擇“漸進和可預測”及被動縮表方式,其要旨是不直接一次性大舉拋售,而是逐漸賣出;到期后停止再投資,也就是說采取直接全面停止的方式。分析人士判斷,逐漸減少再投資引發金融市場波動的可能性雖然較小,但一次性全面直接停止再投資則更容易與市場溝通,達到快速“縮表”的效果。不過,鑒于美聯儲負債端需要資產端的國債作抵押品,為了更好策應特朗普的擴張性財政政策,一次性全面停止再投資不會發生在國債“出表”上。相反,美聯儲會通過國債賣短買長來保持“縮表”后資產負債表規模基本穩定,當然買長的比重會小于賣短的比重。 顯然,那些到期的債券將會先從聯儲資產負債表中移除,這其中既有國債,也有MBS,美聯儲也可選擇在同一時間縮減兩種資產,由于國債部分基本都是5年以上的長期負債,在縮表范圍選擇上,MBS將首當其沖。盡管如此,市場曾預測國債并不會被納入“縮表”范圍,現在看來也只是時間安排上的早晚問題。可見,美聯儲“縮表”力度會超出一般人的預料。 究竟美聯儲“縮表”對美國經濟與金融市場是否會帶來沖擊,這既取決于“縮表”的規模與力度,也可從歷史上得到點啟示。按聯儲的說法,“縮表”的最終結果是使資產負債表回歸正常。資料顯示,金融危機前美聯儲資產負債表規模為1萬億美元,占名義GDP的6%,且在危機前長期維持,而以2016年的名義GDP計,美聯儲負債占比24%。因此,若維持危機前的美聯儲資產規模占名義GDP的水平,保持3.5%的名義GDP增速(1.5%實際GDP增速+2%通脹),10年后美國名義GDP為26.2萬億,對應的資產負債表規模為1.6萬億美元,20年后,為2.4萬億美元。如此長周期漸次“縮表”,應不會對實體經濟帶來直接沖擊。 歷史上美聯儲曾有過6次“縮表”,除了1929年至1931年大蕭條期間的“縮表”重創了隨后幾年美國經濟,其余幾次“縮表”對經濟的負面影響都非常有限。今天美聯儲所擁有的“縮表”經驗更豐富,且更具實戰操盤的技巧,因此“縮表”給經濟與市場帶來的影響應能被鎖定在預期范圍內。
相關資料:
1,黃金T+D 和 紙黃金 交易的比較
2,黃金T+D 與 黃金期貨 交易的比較
3,黃金“T+D”規定
4,黃金T+D介紹
5,黃金T+D在線預約開戶
6,黃金T+D在線問答
本站微信公眾號:
長按圖片, 識別二維碼關注我們

紙金網微信號: wxzhijinwa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