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央行在21世紀搞砸了不少事情。但是他們的失敗,例如信貸泡沫和2007年金融危機,其實有很多前車可鑒。 比如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出乎意料的高通脹情況。又比如再之前,20年代的繁榮、30年代的大蕭條以及1937年美國重陷經濟衰退,都與央行的作為和不作為有很大關系。 雖說,相對于抑制大繁榮和防止大規模恐慌,管理污水可能聽起來要更簡單一些。但貨幣監管機構有著環境監管機構想都不敢想的超能力。中央銀行可以決定很多利率水平,能夠控制貸款活動,甚至可以任意創造和摧毀貨幣。 但是央行并沒有很好地利用這些能力。要想真正發揮超能力,三項思想革命勢在必行。 首先,央行官員應該承認,價格穩定對于金融資產的重要性,至少和對消費性商品一樣重要。股市狂飆助長貪婪多過投資。大漲之后往往接著而來的是崩盤及經濟衰退。房價泡沫會扭曲買家及建筑商的行為。大宗商品劇烈漲跌,對生產者及消費方都造成極大痛苦。而不穩定的利率,終究會導致不穩定的經濟活動。 央行不必試圖扮演資產市場的全能操縱者。央行并不需要決定銅價或谷歌股價的合理水準。但要看出金融市場及投資人情緒是否逐漸失控,并不是那么困難。況且,央行果斷行動不會有什么損失。比起資產價格過度震蕩,過于穩定的壞處要小得多。 投資人和炒家或許需要狠狠受到幾次慘痛教訓,才能學會新的運作方式。但如果央行成功找出如何壓抑大漲大跌,則投機熱錢終究會退回到賽馬場等無傷實質經濟的管道。 然而,即使美國及歐洲央行的下任接班人都堅決相信他們應該操控金融市場,這其中仍有一個問題。當前的央行政策工具根本不夠給力。政策利率是個巨大笨重的工具--如果利率高到足以讓金融市場降溫,就會壓垮經濟。但當前的金融規范手段,又不夠積極。 央行政策工具就是第二項革命的主題。央行官員應該在貨幣創造方面掌握更多控制權。這個過程極為重要,不能幾近悉數交由銀行業控制。 但這就是當前的作法--銀行貸款創造現金存款。這通常運作得不錯,但是當銀行業者過度貪婪時,就會創造過多貨幣,讓經濟背負杠桿壓力,同時又會助長投機炒作及資產或商品價格上漲。而當銀行業者陷入保守恐懼心態時,則會抽走銀根及存款,讓經濟得不到有用的資金。 中央銀行應在政府的幫助下控制貨幣創造。大多數新貨幣應該直接依法令創造,而非通過貸款來創造。對銀行業的監管應該加強,而且要由經濟原則提供積極的引導。貸款應該僅限于向生產性活動發放;谕恋貎r值投放的貸款應該被視為殺傷力巨大。推高土地或任何其他金融產品價值的貸款應該被視為禁忌。 需要引起特別關注的一種金融資產就是貨幣。近來允許或鼓勵市場壓低歐元、日圓或英鎊的做法會適得其反。貨幣貶值只能暫時緩解經濟問題,而且貨幣波動會妨礙生產性投資,還會引起國際摩擦。 為了改變央行的行為方式,央行官員需要進行第三項革命:他們應該成為具有全球性思維的領導人。實際上,這將是一種反革命。維持固定匯率在幾十年來一直是貨幣政策當局的一個公認目標。但這個目標在上世紀60年代幾乎被完全拋棄,理由在當時看來是好的。但幣值的劇烈波動卻成了金融動蕩蔓延至全球的推手。 圍繞貨幣政策失誤和金融業不當行為的討論往往都是宿命論的。大家往往會說,由于從眾思維,以及人性的貪婪和恐懼,過度行為是難以避免的。 這種悲觀宿命論是沒有必要的。想想道路交通事故發生率的大幅下降就不難理解了。交通事故大多是由人性的弱點引起的:醉駕、過于自信和判斷力太差。但得益于交通規則和設計的改善,過去50年,美國每駕車一英里死亡人數下降了79%。 金融危機發生的頻率和程度完全能夠得到進一步的遏制。但現在首先要做的就是,改變對央行“哪些能做以及哪些應該做”的既有看法。
相關資料:
1,黃金T+D 和 紙黃金 交易的比較
2,黃金T+D 與 黃金期貨 交易的比較
3,黃金“T+D”規定
4,黃金T+D介紹
5,黃金T+D在線預約開戶
6,黃金T+D在線問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