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從利率的角度講,全球商業銀行提供的現金業務已不能給投資者創造相關收益,低利率、零利率、負利率已變得非常常見。目前投資市場面臨的最大不確定性,是各國央行在刺激經濟,或者說加大貨幣投放的道路上,還會醞釀出什么“奇招”? 近日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策略師巴斯曼(Harley Bassman),提出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想法。巴斯曼提議美聯儲通過以大幅超過今天自由市場水平的價格購買很大數量的黃金,也許是5000美元/盎司?來刺激美元貶值釋放一次短暫的經濟天堂。黃金持有者只需要直接通過地區聯邦辦公室辦理,或者授權給貴金屬分析專家辦理。 巴斯曼舉的例子是,1933年美國政府頒布政令,美國民眾以官方價格20.67美元每盎司的價格將黃金賣給美國政府,1934年美國政府將官方黃金價格提升至35美元每盎司(一年間金價上漲了73%,相當于美元大幅貶值)。這一政策對經濟起到了一定作用,在1934年1月至1936年12月這三年里,美國GDP增長了48%,道瓊斯指數上漲了近80%。 巴斯曼的提議確實很“大膽”,但并不是完全出于“異想天開”,正如巴斯曼提到的,幾年前大多數人都認為負利率是荒謬的,但現在已經有六家央行在實施這個政策。因此,在預測央行貨幣政策方面,市場往往缺乏想象力。 日本央行從零利率走到了負利率,期間還實施了超過20次的QE。這還不夠,自去年以來,憑借其購買的交易所交易基金(ETF),日本央行已躋身日經225指數約90%成份股的前10大股東之列。比如中國市場熟知的優衣庫,日本央行目前占股超過9%(真正的炒股高手是,自己印錢買股票)。購買股票或許是全球央行下一階段的政策方向。 當零利率、QE、負利率、短期流動性方案等效用開始遞減的時候,直接印鈔購買民眾手上的主要資產可能是刺激經濟最“無奈”,也是最有力的方法。 如果說央行直接購買資產已經是未來政策的一個可選擇方向,那么什么樣的資產最有可能被首先“選中”呢?巴斯曼提到,美聯儲為什么不買原油、房產或其他硬資產?事實上,為什么要買黃金;為什么不按照最初的設想印發鈔票?我只能回答前者——只有黃金才具備貨幣的地位;而至于后者,要讓華盛頓在財政上作出妥協似乎是一個白日夢——不要指望“直升機灑錢”很快就會來臨。 也就是說,央行出面購買黃金是有可能的,也有先例,但促使央行購買原油、房產,或者說直接印鈔灑錢暫時看還是比較荒謬的。灑錢總得有個可行的理由或標的。 假設不久的將來,美聯儲、日本央行等終于走到了需要購買黃金來刺激經濟的地步,黃金價格會出現什么變化呢?毫無疑問,黃金價格將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出現跳漲。央行的目的是用回收黃金的方式釋放貨幣,如果其報價低于市場價格,或略高于市場價格,很難達到刺激黃金回流釋放貨幣的目的,這也是為什么1933年至1934年美國回收黃金時,官方對回收黃金的定價在很短的時間內從20美元漲到35美元的原因。 從財富創造和財富分配的角度講,直接購買資產也是一種可行的選擇,尤其是中國,目前民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創造財富,財富的累積除了存款、房產和股票,更多的向其他資產分散。之前華爾街日報有消息提到,因中國股市和人民幣的大起大落,以及一線城市房地產的熱銷使得房地產投資變得非常昂貴,促使中國投資者轉向黃金,中國消費的黃金超過全球供應量的五分之一。 越來越多的中國民眾開始意識到分散資產配置的重要性,過去購買黃金是因為對黃金首飾的消費不可替代,而現在更多的民眾購買了金條和金幣。比如2015年第四季度,中國大陸投資類黃金的銷量同比增長了25%,而首飾消費下降了1%。 目前中國市場黃金儲備量總計約1.1萬噸,減去1780噸的央行官方儲備,包括首飾和金條金幣等在內的民間存量已超過9000噸。按照當前的價格,價值約2.4萬億人民幣。隨著準備金率和利率的走低,中國目前在制定貨幣政策,以及調節短期流動性方面,工具使用已出現鈍化,更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正在實施的各種流動性解決方案,比如SLO(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SLF(常設借貸便利)、PSL(抵押補充貸款)、MLF(中期借貸便利)對于市場來說認知度極低,很難起到對市場直接的預期性管理作用。 拿上周來說,中國央行通過逆回購累計凈投放6800億元(創歷史新高),期限均為七天,中標利率2.25%,市場幾乎沒有做出任何反應。如果未來經濟增速和物價水平都難以達到預期,這種短期流動性解決方法,最后逐漸會演變成長期的低利率和連續的QE。 如巴斯曼所言,QE這種傳導機制是完全包含于金融系統中的;用于購買授權資產的法定貨幣接著會進入銀行的資產負債表。由于QE對于華爾街以外的大多數人是晦澀難懂的,并且實施負利率政策對于大多數非學術界人士也是奇怪的,所以這些政策幾乎沒有對通脹預期產生影響。 拿中國來說,如果央行用購買黃金的方式釋放流動性,比如以高于市場20%的價格回收黃金,大概回收民間三分之一的存量(3000噸),就可以釋放超過8000億的流動性,且直接可以輸送至消費者手中,對經濟的刺激作用更為直接。 央行無論是以購買債券或股票的形式,還是以購買黃金的形式,最終的目的是利用自身的“印鈔”資源,換取民眾手中的資產,增加流通中的現金,如果持有債券、股票和黃金的民眾足夠多,以高出市場價的方式購買這類資產,本身就是對各類資產持有者的“利益”輸送,實際上也是對長期低利率的一次性補償。 誰會享受到這種補償呢?最終看,不是現金持有者,而是非現金資產持有者。中國沒有很強的金融衍生品市場,股市和債市已經充滿了杠桿和投機問題,巴斯曼所提到的美聯儲購買黃金來刺激經濟的做法,有可能首先會出現在中國,而非美國。如果你在中國央行高價回收黃金之前持有黃金,或許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
相關資料:
1,黃金T+D 和 紙黃金 交易的比較
2,黃金T+D 與 黃金期貨 交易的比較
3,黃金“T+D”規定
4,黃金T+D介紹
5,黃金T+D在線預約開戶
6,黃金T+D在線問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