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16年上半年黃金價格迅猛的上漲,如今中國黃金市場浮現出特殊的局面,一方面金飾需求下滑,拖累整體黃金總需求出現下降。但另一方面,黃金投資需求卻大幅增加,占總需求比重已經從2013年的20%攀升至40%。 世界黃金協會(WGC)中國區董事總經理王立新周四(8月11日)在接受專訪時稱,2016年以來中國投資者大幅增持黃金ETF,目前看來ETF的增長還在持續,但增幅已在放緩,金價漲幅也在放慢。對于平衡型投資者,建議持有黃金占總資產的比重為2-10%。 王立新表示,“今年上半年是有記錄以來全球黃金投資需求首次超過金飾需求,大家傾向于買更安全的資產。在中國金飾還是更多一點,但是投資的比重在增加。” 他稱,投資者傾向于選擇一些成本較低的投資產品如黃金ETF,目前機構投資者的比重正在增加。還有許多投資者直接通過銀行購買上海黃金交易所的小金條,相對比在金店里購買的要便宜,這部分需求也在增加。 全球黃金ETF的投資者中約60%為個人投資者,40%是機構投資者,中國的投資比例與此基本一致。根據世界黃金協會統計,今年6月末中國投資者持有的ETF存量為24.4噸,幾乎在去年底的基礎上增長了4倍;7月末更是達到34.8噸。今年前六個月,中國黃金ETF保有量價值從2.15億美元一路增長,目前已超過10億美元。 然而,由于今年黃金價格上漲過快,中國金飾需求持續下滑,二季度同比下降15%。但王立新認為,“中國整體黃金需求量下降與國內經濟形勢有很大關系,而且不同于西方國家消費者較青睞K金飾品,中國消費者往往更喜歡足金飾品,而足金飾品對金價的敏感度更高。考慮到上半年金價大幅上漲且波動劇烈,消費者的金飾需求被暫時擱置。” 同時,他也表示,目前中國消費者對于金飾的消費習慣已經有了調整的苗頭,對于21-30歲的年輕消費者而言,K金飾品比足金飾品更受歡迎。而黃金業者也已經順應這一趨勢,增加了對K金飾品的投資。 他指出,盡管看起來ETF的增長還在持續,但過去一兩個月增長的幅度在下降,金價漲幅也在放緩。對于平衡型投資者而言,建議持有黃金占整個資產的比重為2-10%,以平衡投資組合。 中國黃金協會數據顯示,中國上半年黃金產量同比增長0.16%至229.102噸,黃金消費量同比減少7.68%至528.52噸。上半年黃金消費中,首飾消費用金340.64噸,同比下降17.38%;金條用金同比增加25.33%;金幣用金同比增加17.27%;工業及其他用金同比下降0.30%。 對經濟前景的不確定,全球量化寬松仍在持續,以及英國脫歐、地緣沖突加劇等因素,導致全球避險情緒高漲,今年上半年金價漲勢迅猛,為逾35年金價表現最為強勁的半年。據WGC數據,今年上半年按美元計價黃金價格上漲19.2%,以英鎊計價黃金上漲37%,按人民幣計價的漲幅和印度盧比一樣,達到27%。 中國如何提高黃金定價權? 盡管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黃金生產國和消費國,但在黃金定價方面中國并沒有多少話語權。在王立新看來,中國的黃金市場并未完全開放,與國際市場的聯動并不強,對黃金的定價的參與度就大打折扣;中國未來要提高定價權,就要增強市場開放程度,并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他稱,“中國的黃金市場不是完全開放的,進出口還是受限制的,大部分還是在國內做交易,通過正規渠道出去還受很多限制,跟國際市場上的聯動還需加強。目前供需的影響沒有完全釋放,對定價的參與肯定就少。” 不過,王立新也指出,“過去幾年中國商業銀行參與黃金市場的力度、密度、深度越來越大,上海黃金交易所的國際板也增加了中外溝通,同時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工商銀行和交通銀行已經加入倫敦金銀市場協會,成為新的做市商、參與黃金定價機制,在國際上參與國際定價的權利就會更大。” 而未來要進一步提高中國的定價權,要增加中國市場的開放程度,而且黃金國際化和人民幣國際化相配合。 他表示,“黃金作為一種有非常強貨幣屬性的商品,可以自由兌換成任何貨幣。隨著人民幣市場逐步打開,對黃金的限制也會逐漸放開,中國黃金市場未來對國際的影響會更大,現在已經有所體現。” 至于中國上海黃金交易所今年4月推出人民幣對上海金的定價交易,王立新認為,它的意義并不在于某一時點的交易量,而在于一種能夠實際反映整個市場供需的價格機制形成了。 他補充道,“原來的價格機制是單一的,一個客戶對一個客戶的,現在這種上海金的價格機制反映了每天兩個時段,整體市場供需平衡的價格。參照中國黃金市場的供需狀況,人民幣表現的金價,更具參考價值。”
相關資料:
1,黃金T+D 和 紙黃金 交易的比較
2,黃金T+D 與 黃金期貨 交易的比較
3,黃金“T+D”規定
4,黃金T+D介紹
5,黃金T+D在線預約開戶
6,黃金T+D在線問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