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科院學術委員、原歐洲研究所所長裘元倫研究員在《中國評論》月刊1月號發表專文《歐洲經濟困境對中國的十大影響》,作者認為:“歐洲至今大約已經持續了三五年的經濟困境,對中國有十大影響,其中正面、積極的與負面、消極的各占一半。”。文章內容如下: 負面、消極的影響 第一,歐洲經濟困境,加強了世界經濟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并拉低了全球的經濟增長和就業。考慮到2011年歐盟國內生產總值達16.27萬億美元,占世界經濟總量的21.3%(此比率受匯率變動影響較大);歐元區官方黃金儲備達11931噸,占世界官方黃金儲備的40%;歐洲國家2009年對外直接投資流出存量達99831億美元,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世界上還存在著第二個“經濟歐洲”。因此,這種消極影響尤其嚴重。這對于“對外依存度”很高的中國經濟來說,是一個不利的外部因素。、 第二,歐盟作為一個整體,已是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但對于如何真正落實2003年公布的中歐“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中的“戰略”二字,至今雙方都還沒有做出令人注目的“大手筆”。中歐關系的實際主要內容依然是經貿關系,例如中德關系基本上是相互“做生意”,包括貿易、投資、科技合作等。歐洲經濟困境不利于中國對歐出口,也不利于歐洲資本來華投資。 第三,世界對歐元信心的搖擺,不利于中國外匯儲備資產的多樣化、分散化、風險最小化、收益最大化,也未必有助于人民幣國際化。其實,中國既不愿擁有過多的美元資產,也不愿擁有巨額的歐元資產。但是,在當前的國際貨幣體系下,英鎊行嗎?瑞士法郎行嗎?日元行嗎?中國自己的人民幣,雖然其影響在不斷擴大,但至今仍是不可自由兌換的貨幣。因此,目前只能主要繼續擁有美元與歐元資產。美元的霸權力依然不宜小視,對歐元的存續力也沒有理由悲觀。 第四,歐洲經濟困境,不利于世界多極化進程,而中國愿意看到一個多極化的世界。但是世人和國人也不宜因歐洲目前的經濟困境而過于貶低歐洲這一“極”。人們這幾年看到的現實是,歐洲在國際治理方案、國際組織活動規范、國際規則制定、國際倡議提出、國際問題解決、國際援助提供等諸多領域一直在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起著令人不可忽視的作用,給人以一種獨特的、有點奇怪的感覺,似乎歐洲目前的困境對此并無太大影響,歐洲人“照干不誤”。歐洲的有些作用、影響,有時連美國都不及。 第五,歐洲經濟困境,可能會使歐洲人與中國人的關系變得更加敏感復雜。歐洲人對“經濟中國”與“政治中國”的崛起都很敏感(但其“敏感”程度有時似乎又不及美國?),一部分歐洲人對此有些擔心;而在中國知識分子中,則有一些人已把歐洲看成是“沒落的貴族”、“歐洲在全面衰落”、“依然傲慢的‘窮’富人”、“歐元區與歐盟定將瓦解崩潰”等等。歐中雙方媒體各自都對對方發出不少貶損性的負面信息。這些都對增進中歐人民之間的相互瞭解與理解不利。 筆者為祖國最近30年、尤其是21世紀頭十幾年所取得的偉大輝煌成就而自豪,而且深信今后十年內中國一定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同時,也對歐洲一直抱著批判的和謹慎樂觀的態度。因為歐洲今天依然走在時代前列。最近500年的人類文明發展史,總的說來,歐洲一直是先行者。但是“先行者”決不等于是“永遠的成功者”,正因為是先行者,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往往更會不時地伴隨著挫折和失敗,然后從中吸取教訓,繼續前行。這就是目前歐洲的處境。歐洲的社會福利制度和以“歐盟”形式表現出來的新型國家關系,就是兩個典型的案例。 正面、積極的方面 第一,歐洲經濟困境,使西方制度的影響力、吸引力、說服力都進一步下降。許多西方人自己也都承認這一點。這是中國所樂見的。同時,眾多的中國知識分子對下述一些重要問題,是有清醒的認識的: 一是把后起的新興國家追趕乃至超越老牌大國,看成是一個自然的、正常的歷史發展進程,以前就已有過德國追趕英國、日本領先中國、美國超越歐洲的先例;而今,這一進程正在加速,因為后起者可以方便地利用人類文明進步的大量成果,加上有的后起自己也具有相當的創新能力。 二是對由這一進程引起的世界格局變動程度有恰當的認識,認為西方(包括美、歐、日)力量的確在明顯下降,但這是相對的,迄今為止的世界暫時依然還是西方占著主導地位。不過,它正經歷著復雜變化。 三是對于“模式”問題,世界上重要國家很少有領導人貿然下結論。筆者不是“模式”問題行家,但卻有自己的判斷標準,認為區別“模式”的核心問題是“資本”與“勞動”的關系:在美國,在這對關系中,比較明顯傾向于“資本”,所以叫自由市場經濟“模式”;在歐洲,大多數人追求“資本”與“勞動”二者之間達成某種相對平衡,所以叫社會市場經濟“模式”;至于“社會主義模式”,至少從理論上說,理應比較傾向于“勞動”,倘若果真如此,將對未來世界發生重大而又深遠的影響。 第二,歐洲經濟困境,加上美國也存在許多困難,使“經濟中國”的份量更加加重,被公認為世界經濟的發動機之一;使“政治中國”的影響力更加加大。一部分西方人自己也認為,力量對比正在變得日益不利于西方,其根本原因在于經濟:中國GDP連年高速增長,而西方卻停滯不前。而且這種局面也許還會持續一段時間。這顯然有利于中國。 第三,歐洲經濟困境,使歐洲不少公司資產貶值,有利于中國擴大對歐投資。除了資源,中國最感興趣的是技術與市場,當然還有品牌、商標和專利權以及“影響”等。通過收購歐洲有價值的公司企業,有助于加快做到這一點。當然,中國對歐投資迅速增長對歐洲也是有益的。 第四,對于歐洲乃至西方經濟困境,中國人明白,西方終將從危機中走出來,從現在算起,快則兩三年,慢則四五年。甚至不能排除目前人們最不敢想像的一種可能性:在經歷了國際金融危機、世界經濟危機、歐洲債務危機以及歐洲一體化危機洗禮之后的歐盟及其歐元區,將日漸以嶄新的強者姿態出現在世人面前。這些預期,有助于促進中國的增長方式的轉變,經濟結構的調整,加緊提高自己的國際競爭力,以迎接即將到來的新的、更激烈的競爭,包括貿易摩擦和糾紛。 第五,歐洲經濟困境,讓中國從中吸取了許多教訓,等于是“免費”給中國上了一課。例如,社會福利要量力而行,財政收支應量入為出,貨幣金融應加強監管,必須勇于推進必要的改革,善于尋找經濟合理性與政治可行性之間的平衡點等等。
相關資料:
1,黃金T+D 和 紙黃金 交易的比較
2,黃金T+D 與 黃金期貨 交易的比較
3,黃金“T+D”規定
4,黃金T+D介紹
5,黃金T+D在線預約開戶
6,黃金T+D在線問答
|